办学育才,兴建饶州郡学
范仲淹一生中最看重教育,他无论到哪里为官,都非常热心举办学校,培养人才。景祐三年(1036年),他到任不久,就着手建饶州郡学。范仲淹知识渊博,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而且对风水学也很有研究。
一天,他和当地的官员来到饶州城视察,他被饶州古城的风景吸引了,对饶城的风水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站在芝山顶上俯全城充满信心地说:“以东湖不砚,以督军台为印星,以妙果塔为文笔,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于是立即实施了他建饶州郡学的计划,虽然他来不及建完郡学就奉命调任,但后继者完成了这一工程,郡学建成之后,桃红李白,出了不少贤才。
二十年后,鄱阳果然出了文科状元彭汝砺,状元胞弟彭汝霖也中了进士。从此,整个饶州六县办学之风高涨,当时江西有个叫吴孝宋的名人,在写《余干县学记》中大发感慨,“饶州冠带诗书甲于江南,民风好学重教,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这是当时饶州人重教好学的真实写照。
免征茶税 惠及万民
饶州人一向有种茶的习惯,尤其是浮梁县,百姓普遍种茶。有一天,范仲淹和随从一行人从饶州城里出发,长途跋涉来到鄱阳县东北部的铁炉冲村(今鄱阳县金盘岭乡大梨胡家村)访问故友胡光先生。
听说范大人来了,村里人沸腾了。“范仲淹是清官,是天下第一大好人”,人们神奇地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各自的家中,从梨树上挑选最大的梨子摘下送去给范仲淹吃。范仲淹拿着百姓送来的大梨子说:“这个村种了这么多大梨子,以后就叫大梨胡家”,范仲淹的话当场把众多的百姓逗乐了。
当范仲淹问到这里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时,胡光先生当着知州大人范仲淹的面说:“这里的百姓由于茶税过重,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民不聊生,有的百姓已经背井离乡,外出逃难。”范仲淹听了心里十分沉重。返回城里后,当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床,赴案提笔,“我要为民救苦救难,”这时他又想到朝廷,奸臣当道,想起了他受迫害被贬官来饶州的情景,有些畏难了,感到自己是被朝廷贬职的人,上奏有可能再遭诬陷。
因此,笔尖难以下落。这时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童年时期那苦难的情景,他曾在寺庙里发过誓“不做良相,且当良医”,“为百姓解救困苦,个人就是遭到再大的打击,也值得!”这天晚上范仲淹的卧室灯光通宵达旦,一张减免百姓茶税的奏章写成了,马上令人快马加鞭送往朝廷。
宋仁宗皇帝见了奏折立刻批示准奏。从此饶州百姓无茶税。为了纪念范仲淹,鄱阳铁炉冲村的茶农将村名更名为“大梨胡家”。至今,《胡氏宗谱》上还记载着“此村名为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所取。”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章奏免贡新茶,惠及饶民千万家。”
严明狱规,防止冤案发生
范仲淹一生勤政有民,体察民情。
他来饶州不久,就接待了很多前来申冤的百姓,有很多案件,他都亲自审理。有一天,鄱阳县的一个妇女牵着两个孩童跪拜在署衙前喊冤,范仲淹听到有人喊冤,马上前去询问究竟,那妇人悲伤地说:“我丈夫冤死在狱中,请大人做主,为我丈夫申冤!”范仲淹安慰了那妇人后,立即去到县城监狱,亲自调查审理此案。
通过调查审理此案,证实了这妇人的丈夫真是在狱中遭严刑拷打而死,而且还了解到监狱中经常发生囚犯死亡现象。范仲淹对此十分震怒,严厉处罚了狱中看守官,并下令饶州各县严禁狱中滥用刑法,严刑逼供。他还要求部下办案必须慎重,多做调查研究,重证据。这样,使监狱有了严明的狱规。
从此,很多案情均能获得公正的处理,百姓感恩戴德。
扶弱济贫,爱惜人才
饶州城里有一位很有文才的穷书生。一天,这个穷书生在署衙门前等待着求见范大人,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发现书生很有才气,且有报国大志,也得知书生的生活极端贫困,连饭都没有饱食过一餐,家中毫无分文,还想进京科考。
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叫随从拿出纸墨,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就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应了给书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准备第二天再拓。
不料,这一夜之间雷雨大作,雷雨将石碑击得粉碎。穷书生伤心地只怨自己命运不佳。典故“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寺”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为此而叹惜,为了使穷书生不失科考的良机,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银两送给穷书生,穷书生含泪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防火减灾 疏渠整市
古代的饶州城,水上交通非常发达,来这里做生意的商贾云集。由于管理不善,市面混乱,环境卫生很差,还经常发生火灾,城里的百姓无不为此而担忧。饶州历任知州均无法整治这种状况。范仲淹通过调查,发现了问题,便立即下令疏通沟渠,将市内龌龊之水引入郊外,他昼夜不歇,亲自到实地监工,当时的新桥、大龙桥、小龙桥,永平门外的浮桥下的沟渠在一个月之内全部疏通,使整个市面焕然一新。
为了防止火灾发生,他下令在城内挖了很多水井,今天鄱阳镇的很多古井都是那个时候挖的。老百姓感激地说:“用水不忘范仲淹。”
北宋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
他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 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 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 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
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
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听罢方知。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
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 ,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 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他通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方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标签: 范仲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