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门的伤花-----读李贺

非凡网 38 0

我们来到世界的第一个声音为何是哭而不是笑?或许,因为我们一步步成长的同时,却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天地悠悠,人生苦短,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何处才是灵魂的家园?天才而夭寿的诗人李贺,以其深刻的生命体验上天入地,苦苦追寻。那种焦灼、痛苦、超越的精神体验,那种对生命绝望之后的深层思索和价值追求,弥漫其整个诗歌空间,其"骨"之重,其"神"之寒,历代文人望尘莫及。

  李贺少负盛名,才高气盛,"七岁能辞章",然而自小羸弱早衰,沉疴难起。"日月飞逝于上,体貌日衰于下"。大限将至的焦虑、恐惧和痛苦挥之不去,成为李贺诗的主要内容。每天清晨,痛苦的诗人背着他的破旧的锦囊,梦游般游荡着,寻觅诗性的生活,寻找生命的真谛。"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唯其忘我苦吟,才能暂时逃避死亡的阴影。可是当天才而痛苦的诗人已经听到死神的狞笑,就无法做到无动于衷,而象平常人玄谈生死那般轻松自在,这就使得李贺诗的生命忧患意识比一般人深沉、浓郁、真挚得多。

  死亡的阴霾始终飘浮在诗人的头顶,人生短促,来日无多,不自觉地,诗人转入对死后世界的探索。

  李贺总共二百多首诗中,"鬼诗"仅十来首,只占其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诗歌通过一系列"鬼"的意象,以一种富于哲学色彩的思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否定。尘世的功名,在鬼域里照样难就;尘世的贤愚,在鬼域照样不分,尘世的知音,在鬼域照样难觅,尘世的怨恨,在鬼域照样长存。生而无欢,死而无乐,何处才能安顿诗人孤独的灵魂?

  凄凄惶惶,寻寻觅觅,终于,在天堂,诗人找属于自己的欢愉。《梦天》、《天上谣》、《仙人》、《帝子歌》、《神仙曲》等诗,描绘出一幅幅圣洁美好,平安喜乐的图画。陷入鬼域,是诗人对人世的逆向透视,而步入天堂,则是诗人精神的超越,灵魂的归依。天成所念,诗人第27次见到花开的那个春天,"忽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去"(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诗人的一生,是27年疾病折磨和时人毁斥的一生,最后,驾赤虬,云中漫步,诗人终于找到安顿灵魂的寓所。独倚天堂之门,俯视人寰,诗人将自己想像成临终前看到的那朵鲜花。

  "天才是人的病态,犹如珍珠是蚌的病态。"受尽病痛的折磨,李贺脆弱的精神近乎变态,然而诗人以其生命意志,突破命运的藩篱,最大限度的追求价值的实现,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其绚丽奇诡的意境,使人目眩神摇,略显偏执的艺术倾向亦是诗人偏执人格的表现,然而李贺诗歌开拓性的成就是诗中"神品",亦是天堂之门的伤花。

标签: 李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