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推敲的成语故事:我国古代许多卓有成就的诗人,非常重视锻字炼句,一字一句都反复琢磨,不仅要求言辞准确,更要有韵味。在《唐诗纪事》里就载有这样一个事故。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王朝的京都长安街头,有一个年青人骑在驴背上,一边走,一边摇头晃脑地吟着诗:“闲居小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当他吟过末句时,那只下垂的右手,突然举了起来,不停地做着或推或敲的姿势。沉吟了半晌,嘴里又突然冒出一句:“僧敲月下门。”此时,脑海里又浮现出这样一幅画景:一个夜色幽静的山林,有个和尚匆匆归来,面对着紧闭的山门,是“敲”的好,还是“推”的妙呢?他边思索边比划,不停地在驴背上伸出双手,时而作推的手势,时而又作敲的姿态,旁人认为此人正在骑驴练太极。
就在这时,在一阵威严的吆喝声中,大文学家、京兆尹韩愈,前呼后拥地过来了。那个骑在驴上的青年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以不回避让道之罪被抓来带到韩愈的马前。韩愈询问后得知:原来这个青年就是范阳(今河北涿县附近)人,贾岛,字阆仙,他是来京城参加考试的。
刚才正在做一首名为《题李凝幽居》的诗,对“僧推月下门”这一句,无法确定是用“推”字还是“敲”字好。 韩愈本是很有文才的人,一听贾岛是做诗闯了道,就全免去了他的罪过,并把他刚才吟过的诗句,又反复地吟诵了几遍,才郑重地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
因为你的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月下找人,大门必然常关;门关则推不开,门虚掩却会推门直人,岂不成莽撞和尚?” “另外,鸟宿池树,夜深入静,明月之下,僧人敲门,这景色何等优美,这响声又是多么清脆而富有诗意!从音节上说,‘敲’字也响亮一些。” 韩愈这么一解释,贾岛马上恍然大悟,连声称赞:“说得对,说得对!” 韩愈对这个写诗认真而又虚心好学的青年喜欢得很,留他在府上住了好些日子,还同他交了朋友,教他文章作法。
后来贾岛经过反复推敲,满意地写完了《题李凝幽居》诗。 闲居小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了“推敲推敲”这个成语。
标签: 贾岛推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