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唐诗,还是学龄前,据家人所言,称得上天赋异禀,入学前已能背诵数百首之多。
时至今日,尚有当时记忆的,不过寥寥。计有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鹅》,孟浩然《春晓》,贾岛《寻隐者不遇》,张继《枫桥夜泊》,仅此而已。至于《悯农》和《山行》,已与小学的记忆纠缠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割。
让我真正醉心于诗的契机来自进入中学后的一个暑假,。家中有一本唐诗鉴赏,是父亲的早年收藏,保存的很好,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打开了它,从此进入了一个唯美的天地。
第一首,虞世南的《蝉》。另外两首同样著名写蝉的诗分别来自李商隐和骆宾王,但我最喜爱的还是这首。
李商隐与骆宾王的诗更多的是借喻自身,影射个人遭遇,普通人无法感同身受,更遑论我这未经世事的少年。
而这一首不同,除了自喻,尚有一种境界其中,“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卓尔不群,睥睨周遭的气势直欲跃然而出,实实在在令人仰止。
每晚临睡前读上两页,一直让我乐此不疲,享受之余,也有一些困惑。我知道诗需要押韵,也知道有些字古今读音可能有变化,最初的认识来自《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这是小学课堂的收获。
另有一篇,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独怆然而涕下。者字与下字,这两句是韵句,可读音差异太大。我判断应是者字变韵,依据来自《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字。虽然猜测是正确的,但开始并不明其所以然。
于是,我利用有限的上网时间(中学以后,为了防止网络对我的袭扰,父母严控了我的网络时间),经过一番查询之后,我粗略了解了音韵的变迁,知道了还有《平水韵表》和《佩文诗韵》这种存在。
初通韵表之后,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也跟着迎刃而解。比如平仄,现在,我第一次知道了有入声字,这个消失已久的声部是我原先判别平仄的最大障碍。据说,在南方方言中还有保留,当地人用方言读古诗词,就能判别字的平仄。羡慕!对此,我只想说,“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生活在吴方言区和粤方言区的同学们,不要忘了你们的家乡话喔,方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哟。”
平仄的概念来自格律诗,律诗与绝句必须遵守平仄要求,格律诗体定型于武帝代唐时期。专家论证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著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在其中作了巨大贡献。初唐时是没有严格的格律概念的,即使定型之初。崔颢的《黄鹤楼》堪称七律诗巅峰,可我们都知道,前半并不合律。
我的阅读经历还给了我一些其它的提示。六朝诗中符合格律平仄要求,中二联对仗的诗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了著名的江总和谢朓。格律诗不是来自于唐?原来,格律诗起源于南朝的"永明体",这是源头。
我的以上经历告诉我,网络对学习并非只有负面影响,正确使用网络的话,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帮助。
限于年龄以及课余时间的不足,我对诗的认识尚属浅薄,对诗的探究也才将将起步。前面还有无尽的宝藏静静等待着我的莅临。如:与唐诗并称中国古代文学两大巅峰的宋词,;华夏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乐府》;还有建安文章,两晋风骨……。
而探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标签: 贾岛寻隐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