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读懂诗家语,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诗家语以及诗家语有什么特点。
这里所谓的“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通过变形处理使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独特之处。
一、诗家语的特点
此处小编总结了诗家语八大特点:顺序打乱、含蓄深远、一语多义、形象凸显、词语夸张、字词凝炼、跳跃压缩、富有乐感。
1、顺序打乱
顺序打乱指:由于声律、修辞、语言需要,古人在写诗时会改变词序语序。分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置后、介宾倒装等。具体本文后面有叙述。
2、含蓄深远
如,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的是描写江南风光,暗里是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偏安、昏庸无道的奢靡生活。充分体现出该诗含蓄深远之特点。
3、一语多义
诗的多义性是指诗歌除了宣示义(见注释)之外,还具有种种启示义。启示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首诗艺术上的优劣。读者欣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启示义的体会能力。如,唐.张九龄《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该诗宣示义是歌颂桔的高尚情操和对庸俗的桃李之不屑,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分明。而启示义则是以丹桔经冬不凋象征自己的坚贞的品格。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
4、 形象凸显
形象性,即诗要用形象思维,要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将诗人要表达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诗人表现思想时, 往往采用具体形象而不是直接表白。如,唐.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没有一个送别时的伤感词语,但却充分表达了惜别的惆怅。
唐.贺知章 《咏柳》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没直接描述春天气候,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又暖乍寒的初春景象。
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就比直抒胸臆有力量得多。
5、词语夸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是艺术夸张。如,唐.李白《秋浦歌.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诗中有形的白发由无形的愁绪引起,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6、字句凝练
诗家语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炼字的最典型例子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个典故,故事如下: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这便是“推敲”一词的来历。由此,对古代诗人重视炼字的程度可见一斑。
7、 跳跃压缩
诗家语具有语言跳跃之特性,主要表现在省略句、倒装句和互文句等形式上,后有详述。
8、富有乐感
乐感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 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
押韵是一首诗能够成为诗的最基本的条件。
诗家语讲究平仄,平仄使得诗也具有音韵美。
诗家语讲节奏,其节奏表现在音节上,律句一般毎两字一节拍,每节拍依第2字平仄论平仄节,偶数字为节奏字,仄节与平节互为交替。
这些严格的声律, 旨在让诗读起来更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充分体现出诗具有乐感之特点。
诗家语之所以具备以上特点,除了自身的四要素(句式固定,平仄相对,偶句押韵,讲究对仗)以外,与诗人对其所做的变形处理密切相关。
二、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对语言做变形处理,包括词性的改变、词句顺序的改变、省略压缩等。
1、词性的改变
①形容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中,主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达的性质或状态。如,唐.柳宗元《五律.梅雨》中:
海雾连南极,江雪暗北津。
其中“暗”为形容词使动,主语“江雪”使得宾语“北津”具有“暗”的状态。
当然,也有主语省略的情况。如,元.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使动形容词为“红”、“绿”,宾语为“樱桃”、“芭蕉”,两句均没主语,但宾语同样具有使动形容词的状态。
形容词使动用法起到了使句子生动形象的作用。
②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意义和特点。如,唐.白居易《闺妇》中:
辽阳春尽无消息,
夜合花前日又西。
句二尾部“西”本为方位名词,“日又西”是太阳又西下的意思,此处“西”活用为动词。
③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字,是“看尽”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④动词使动
所谓动词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如,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宾语“叶”发出谓语“鸣”。
2、词句顺序的改变
比如倒装、超长搭配、互文句等。
①词语倒装
分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置后、介宾倒装等。如,后晋.孟宾《公子行》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青。
该例句二属于定语挪后。句中“青青”本是“麦”的定语,将定语置后突出了麦子的“青”,而且若不后置,“青青麦”就缺少诗意。
②句子的因果倒装
句子组合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因果、情感的次第等方面的逻辑规律。但在古诗词中,常常让句子反常组合,以实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唐.贺知章《咏柳》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答案,这就是一种因果倒装。
③、词语的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指词句之间的搭配关系利用了形象思维,从而获取“无理而妙”的寻常意境。
如,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一句“桃花”与“笑春风”就是超常搭配,桃花怎么会笑春风呢?
同样,清.王猷定《螺川早发》中: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诗人俯视长江,那涛涛奔流的江水,仿佛要将自己送入梦乡;划动的小船好像在拨动水中星光的倒影。词语的超常搭配,营造出了如梦似幻的美妙意境。
④互文句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
3、省略压缩
现代人要读懂古诗句,便不可不知诗句的省略压缩情况。
①省略
句子缺少了应有而未有的成分就属于成分的省略。成分的省略包括省略主、谓、宾、中心语、虚词等,现举例说明。
例一,省略主语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中:
桑柘废来A犹纳税,
田园荒后B尚征苗。
A省略主语“寡妇”,B省略主语“官府”。
例二,省状语
唐.杜牧《西江怀古》中:
上吞巴蜀A控潇湘,
怒似连山静B镜光。
A省略状语“下”。B省略动词“似”。
②压缩
格律诗中有一种句子全是名词,称之为“列锦辞格”(蒙太奇句式、名物语式、意象组合句式)。这种压缩句式,既精简了文字,又丰富了内涵,堪称诗家语一绝。如,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两句诗仅由六个名词组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用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作活灵活现;未用一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于言外。通过这几个名词的排列,勾画出一幅凄清萧索的晨景图,给人遐想无限。
以上是诗家语的变形处理,正是通过变形处理,使得诗歌更具有“含蓄深远”等一系列特点。
总之,在诗歌鉴赏中,要想读懂诗家语言,全面深刻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除了懂得格律诗的四要素、写作背景及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以外,必须弄清楚诗家语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些特点的处理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海洋里搏击畅游,成为浩瀚诗海的弄潮儿。
注释: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特点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
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其特点是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标签: 贾岛初赴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