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我的网络生涯(序)
<1>已然忘却了当初踏足网络这扇大门的初衷了。细细想来,那种东西其实不应该称之为初衷的,因为我从来都是抱着某种目的乘车而后发现路上风色迷人便才细细赏识的!
一路上,风色般流光溢彩的景色看多了总是有些倦意的。不能说是没有原因的。只是也许并不重要罢了——常常地,也许是因为一种悄然而生的意念;一颗不算太平静的心,其实天生不耐寂寞与庸俗的假设……甚至仅仅只是为了一句不经意的话语!
我自己是起于一种怎样的无形或者说不关风色呢?我很有些悲哀地告诉自己:不知道。幸而自己还没有太悲世,但不自量力地厌世是显然的,自己是怎么认为!
悲和厌不应该是孪生关系,而是因和果的关系,只是这种因果关系是相互的。所以,以我这种身份当然是没有资格厌世的——幸而这并不会给我的自由带来任何的禁锢:在时间和距离中间我选择了空间的想象;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演变,我希冀一种游离物外,无拘无束;在激越最终归于平静之时,我想我终于找寻到了一种可以代表我在网络中翱翔的理由:寻隐。
隐是一种蕴涵丰富的表述,也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契机,常常都代表了种种的美好愿望。
隐产生与一种大智与大愚的矛盾,为了为了这种愚的顺应,于是大智也若愚。
隐其实也很可能是平凡与简单的,存在于我们谙熟、甚至遗忘的了的点点滴滴……
归根结蒂,隐终是一种飘渺和神秘的东西,而我有着太多不切实际的想象,就算面壁思过半天亦不可得,于是在这张漫天大网漫及我的左右,我也就顾不着这张网会不会打很多很多的结剪不断理还乱,顾不着自己会不会被困在网中央难于挣扎,理所当然地把寻隐带入到这片新的天地了!
<2>每一个再鲜活的我们,终会被岁月的平庸磨去棱角而变得再也不会轻易地感动了,那时候,我们需要的就不再是感动别人,而是感动自己。不是因为感动别人已经不重要了,而是因为感动自己已然太难。
事实上,生命中有许多的亮点是我们遭遇不到或者错过了的,这使生命变得不够完整和完美。完整和完美是我们永远奢望不到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仅仅能够做的只是深深地悲哀和遗憾,这虽然是一种无奈,却也未尝不是一种美丽!因为美丽常常都是因生命的种种遗憾而生。所以,在我们遗憾许多美好东西与我们失之交臂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真正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回忆和为那些忙碌的身影在苦心伤神之后变得茫然四顾而感叹惋惜呢?
力劳心拙素不为诸家所取,自古以来,道家以平淡寡味、清心寂寞的养生修习一种无为,而儒家崇尚中庸之道,同样不会追求一种偏激,同样与世不争,但非是道家无争。而后,佛家更是取两家精髓、兼得两家之长,似乎也是因为佛家渊源不可蓖美儒道两家的缘故。我只是不明白:这三家修行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取向的不同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空虚,米兰.昆德拉赋予了这种轻更深刻的含义。这种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比之精神和灵魂的不堪重负亦可悲的多。然而,这种轻是能够带给我们带有某种昭义和启示的契机的:道德的深刻以及这种转瞬即逝的幻念在无法归复原有的虚空之时,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从物性中得到解脱,然后这种解脱终成为一种责任,人性的责任和负担。
每一个白天和黑夜里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从物质的世界向精神的世界转变。都市的人们早已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了,于是放飞心灵得以最为直接和狂热的演变。这就是为什么都市人们这么热衷于情感与心灵的互契。心灵是可以飞翔的,因为一种轻,没有沉重的质量让地球产生引力。当心灵不在飞翔、不在漂泊之时,那么这意味着它已然找寻到了一种重——当然就不一定是沉重了。于是乎,对于我所追寻的那种重,就是隐。
是的,我心灵飞翔的过程就是寻隐。以前或许只是在生活中跋涉,现在有更广阔的飞翔天地了,于是我的寻隐便又现于了网路。
<3>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们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立刻
就与每一个他或她相识相知,然后成为朋友或知己。
人和人之间隔着的墙有时候也实在是太高太高,在我们面对这种
沉思极力想弄清楚或者是想明白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茫然无措
,而那一瞬间的清晰和亲密让我们不忍就此放弃。弱水三千,我
只取一瓢饮。故得一知己,足矣!只是三千弱水真的就能为我所
取其一瓢饮么?现实生活中这种遗憾似乎太寻常了。
值得庆幸的是网络终于把我们拉近了,我们不再是擦肩而过就再
也无缘相识,所有的人都象是住进了同一个城市,而城市如此之
小,今天见不到明天碰不着后天依然后相识相知的机会。
城市是一个狭促的概念,而网络是一个天堂。在城市文明人的生
活、情感日益匮乏、荒芜到只能够寻求一种发泄之时,网络竟然
有力回天,摇天撼地般的把一切变得比古朴、自然、单纯还要简
单,当然也风度翩然地不失本来之质。
城市已然像片繁华沙漠,能够提供我们心灵交流和灵魂互契的天
地可圈可点,所以我们每天面对的依然只是擦肩而过的悲哀。而
且绝对没有优雅的情调和浪漫的色彩。
网络就不同了,每一个枯燥的零和一都变得如此的粲然美丽、不
凡,真正地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情感交流空间。
网是由无数的结和线连接而成的定律般奇幻的东西,因为结的存
在,使线不至于离得太远了,也因为结的存在,使线不至于纠缠
得太紧太密。这都是必要的,以为距离会产生美,而这种距离的
美在网络中得以最为真实、最为充分的展现。
那么我的那种寻隐又包含了些什么呢?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不
尽会相同,最实质和珍贵的感觉依然如旧。这种寻隐当然也是包
括近和距离的——近是“只缘此山中”,距离是“云深不知处”
<4>想来我最初的寻隐,绝对不是寻求一种山高水轻、秋江放柞的诗意般的至境,而是寻求一种较为幼稚和朦胧的生命哲学——当然,尔后的隐,自然有着更为宽广的意义和表征了。
早已不习惯于向书本寻求那一类没有准确答案的命题。一方面乃是受叔本华:“读书乃是重复别人思维”观念的影响,一方面着类书本都大同小异,引来用去依然只是一家之言,印证了叔本华那句话。这比如我怀着生命哲学生与死、对立与统一的两个过程,我还能够在书本上找到否定弗络伊德三过程哲学的支持么?
答案是找不到的肯定。所以我也不劳神寻找,只是把这种隐带入到了网络,希望能够有一种意外让我收获。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偏偏要和弗络伊德作对,他的哲学是出生、成长、死亡的三个过程,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段时空……而我的哲学偏偏全都是二,不是三:生命只存在生存与死亡的两个过程,是阴和阳的对立,是存而后亡的统一,弗氏的成长过程其实可以分解在生存与死亡两个过程当中的,就象天地之间的空气在远处天水衔接之中融合,就象开端和结局其实只是一瞬间的存在还不足以成为一个过程,所以必须把发展嵌入其中。物质只存在两种状态:有形与无形,两种存在状态:存在与不存在,两种发展:进化和退化,:两种空间:内或外两种时间:过去与未来……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我自己的生命哲学。
也许是因为这种或许很愚昧的想法,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迷失了自己,其一是寻找不到存在的理由;第二是寻找不到不存在的理由。
我的这种寻隐当然是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网络同样不是神通,无法变化一种想象来替代现实。而有一天我终于放弃了这种不切实际的隐,把自己堂而皇之地找一个理由打发了。
当然,我绝对不是放弃了寻隐,只是为了寻求另外的一种隐而放开这种不遇之隐。
<5>其实,我的网络生活还不足以称之为生涯的,虽然几年前就已然上过了网,真正常常上网的时日却还不足一年。“吾生也有涯”,涯这个字代表一种限度和一个尽头,是对一种已经完成了的经历的回想。网络是不会只成为我的一个经历的,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为了一路迷人的景色,也为了寻隐。
有许多的感动常常受之于点点滴滴,我想,这些是不需要别人理解的,无论是有所保留还是不愿授意,都是可以原谅的。或许是认识到平淡乃真的确切内涵,我所寻的隐也就变得很寻常了,所有的不切实际都简化为一种心灵渴望已久的追求:快乐。
是的,当灵魂放飞到一个不能承受的高度,就必须给他加以重的束缚,才不至于消失与夜的茫茫无际;当心灵的沉重同样无法背负之时,那么就让他自由地飞吧!
当然,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少的,但也非事必要的,那就是:快乐。
(完)
标签: 寻隐者不遇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