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参加过开国元勋徐懋功的长孙徐敬业发动的叛乱,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篡权夺位的檄文。檄文的前半截历数了武则天的罪行,而后半截则号召天下人响应起义,有这样的文字: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峨嵋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祸主……豺狼成性,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王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只称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一抔之土未平,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读了这篇文章,开始并没当回事,可是,当她读到文末“一抔之土未平,六尺之孤安在”的时候,骤然神色紧张起来,忙问身边的人,这文章是谁写的?当她知道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时,先是赞叹,然后十分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除了野心勃勃之外,毕竟还是爱才的。当然,她的爱才,也不过是为她所用,为了她那所谓的江山社稷的稳固与发展罢了。
骆宾王(公元640——?),婺州义乌(今浙江)人。他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来成了道王李元庆的府属。他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也曾担任过侍御史,但倒霉的事情还是来了,因臧罪入狱。出狱以后,虽然仍旧吃官饭,为临海县丞,却高兴不起来。时光到了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不但参加了,还成了军中最大的秀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
但是,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兵变失败了。骆宾王这时也突然不见了,他到底是死了,还是亡命他乡?没有人能够知道。不过,关于他的结果或去处的猜测,却是很多的,因为骆宾王毕竟是有名的诗人,尤其他敢于公开骂武则天,又骂得那么有理有据,富有文才。名声远播的人,当然要受人关注的。不过,不管怎么说,反正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这是一个后人很难破解的谜团。
在这里,说说骆宾王的诗词《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庭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昭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荫,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囊时,将虫响悲于前厅?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末。不衰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巳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衰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尤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先来解释一下诗序。“禁所”,是囚所。“垣”,是矮墙。
“法庭事”,即法听事。听事,指的中庭。意思是在这个房间里听讼。
“虽生意”两句,东晋有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有老槐树,感叹道:“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来比喻自己不得志。诗人借用的意思,也是很明白的。
“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昭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着树。
“引疏”,导唱。引,是指乐曲。“幽息”,是形容气息清幽。“有切尝闻”,意思是声音的凄切过于从前所听到的。“尝”,是曾。“囊时”,是指前时。“将”,是抑或的意思。
“故洁其身”两句,古人误以为是餐风饮露的意思,又是不处在巢里,随季候而生,所以陆机有《寒蝉赋序》称其有清廉俭信之德。
“蜕其皮也”两句,蜕,指蝉脱皮,道家则用蜕质为死亡之讳称解脱。而这里是说,蝉蜕质之后,便羽化飞天,上登仙都。
“数”,犹规律。
“应节为变”,适应季节的变化。“审藏用之机”,是用蝉的隐藏和活动,比喻士人的退隐和出仕。
“有翼自薄”,意思是指蝉淡泊寡然。
“乔木”,是指高枝。
“清畏人知”,说的是晋朝的荆州刺史胡质,是出名的忠臣清官。晋武帝问胡质的儿子胡威:你们爷俩比较,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臣不如也。皇帝不解,问其缘故。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惟恐别人知道,而我清廉,则惟恐别人不知道。从这一点上说来,儿子的确不如父亲。但儿子毕竟知耻,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仆”,自称的谦辞。“艰虞”,是艰尤。
“微末”,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指被囚禁的意思。
“蟪蛄”,旧时以为指寒蝉。
“螳螂抱影”,意思是,螳螂委身曲附准备取蝉。“抱影”,指螳螂见蝉影欲捕取。
“缀诗”,成诗。“贻”,赠。
“庶”,希冀之词。“物”,指蝉。“弱羽”,也指蝉。
“取代幽尤”,犹聊表幽尤。“云尔”,话语最后的助词,如同“如此而已”。
再说诗词本身的意思:
“西陆”,是指秋天。“南冠”,楚冠,这里是指囚徒的意思。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白头吟”,乐府曲名。“玄鬓”和“白头吟”两句的意思是: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露重”两句,意思是,世道艰险,阻力甚重,自己的冤情也难以表白。
“高洁”,指蝉,实是自喻。
读了骆宾王的这首在监狱里写的诗序及诗,读者是否有了一点甚或一些感想呢?或许以为骆宾王变了,变得人们几乎都认不出他了。创作《狱中咏蝉并序》的骆宾王,的确不同于写讨伐武则天檄文的骆宾王。也就是说,讨伐武则天时的骆宾王,豪气冲天,简直无所匹敌。而在狱中借用蝉自比的骆宾王,才气似乎更厚重,却不见豪气,只有无望的伤感。当然,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身陷囹圄,不得自由,尤其是像骆宾王那样的蒙受不白之冤的人,消极与伤感,则是可以想见的。
《狱中咏蝉并序》,诗只有短短的八句,而序则有近三百字。由此可见,诗人以为,诗无法充分表达此时此刻诗人的意志,而只有通过诗的序言,方能把自己的胸臆表达清楚。那么,骆宾王在诗序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呢?
诗人被囚禁在监狱里,其实那监狱的围墙并不高。虽然这样,监狱却把诗人牢牢地囚禁在里边,不得自由。诗人在一个房间里听取诉讼的时候,想起了东晋一个叫殷仲文的人,他见到大司马家中院子里有老槐树,便感叹道:“这棵树虽然高大,枝叶繁茂,却缺少生机。”殷仲文是在用老槐树比喻自己当时的不得志,并非槐树真的像他说的那样。而此时的骆宾王,把当年殷仲文的情绪自比,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其实,这时的诗人,不光想到了殷仲文,还想到了周代燕国的召公。
传说召公出外巡行,听老百姓的诉讼,不烦劳百姓,而是就地就近,就在一棵棠梨树下断案。这件事情被后人借鉴并保护这棵棠梨树。这个故事,诗人到底是想说,自己的罪过,不过如同周代老百姓的诉讼罢了,本不该被囚在这里,而诗人遗憾的是,此时已非周代,因此,自己也就只能被囚禁在这里了。今不如昔,应该是诗人借用这个故事的本意。
每当太阳偏西的时候,秋蝉就开始歌唱了。秋蝉的歌声,清幽。而这种清幽,是过去所没有过的。其实,这还是比喻诗人自己的心境。
诗人面对蝉声,情不自禁发出感叹,诗人觉得,这蝉声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蝉的德行酷似先贤。当然,诗人所指的先贤,无非是周召公在棠梨树树下断案,而生怕烦劳了老百姓啊!
洁身自好,是君子做人以至清正廉洁准则。
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也就是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借喻洁身自好啊,或者高洁呀,等等。蝉蜕,不过是蜕皮,也被误以为是解脱,是成仙了。
诗人以为,到了时候,应该按照规律行事。这话是对的,有道是“水到渠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的退隐与出仕,也应该效仿蝉的隐藏和活动。人生,应该把眼睛睁大,不能昧着良心对昏庸不见,也不能因为自己追求寡淡而改变真实。歌颂高尚的精神,同时要有自知之明,就像晋朝的胡威那样,讲老实话。诗人认为,自己走路艰难,所以如今被囚禁。但是,不能为自己眼前这样的处境而自怨,也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诗人以寒蝉的高洁而可怜自比,相信自己终会得到平反,同时也感到作对的人,还在自己的身边,使自己不得不感到胆怯和不够安全。
诗人把以上感觉,写成了诗篇,赠给知己。希望自己如同蝉那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如此。
诗人在诗词表达的意思是,在秋天的时候,诗人被囚禁在这里。自己是正当盛年的时候,却在囚禁的生活中,吟诵那《白头吟》。世道艰险,阻力甚重,自己的怨情是难以表白的。
人生真的无常。本来是豪气冲天的诗人骆宾王,转眼之间就变成了囚徒,先前还在讨伐武则天,这时不得不在囚笼里吟唱那渴望自由的哀歌。
不过,骆宾王毕竟是聪明的,在徐敬业的兵变失败之后,他也随着消失了,消失得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他到底去了哪里,是生还是死,至今都是个谜。
敢讨伐武则天的诗人骆宾王,在秋蝉不断地悲鸣中逃去了,逃得远远的,似乎是去追求他那理想的世界去了。但愿是这样。哪怕这个谜永远也不可解。
2008年9月28日
标签: 骆宾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