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点评方舟子《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的56个硬伤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四十四岁。而三十三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但老孔相遇不过是于史无证的传说,李杜相遇却是史有明文:“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新唐书·杜甫传》中的这段话,其实是从杜诗《遣怀》中抄来的:“昔与高李辈,论交入酒炉。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芜。”我们现在对李杜相遇情形的了解,也全都来自号称“诗史”的杜诗。
硬伤01:“公元744年”是中西皆误。按西文则应该用半角数字写为“公元744年”,按中文则应写为“公元七四四年”。一个公元纪年,搞什么全角阿拉伯数字?《唐诗鉴赏辞典》纪年成千累万,全是半角数字,人家不比你权威?
硬伤02:“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是非鬼而祭。唐玄宗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民间称之为唐明皇,这起码是唐玄宗去世后的称呼了,因为死了才能定谥号。到了清朝,因为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玄烨,为了避讳这个“玄”字,这才正式把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李白那时代世上根本没有唐明皇,何来“李白被唐明皇”如何如何?
硬伤03:“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是断章取义。《新唐书·李白传》: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明明是李白主动辞职获批准,舟子为什么断章取义说成是被开除式的“被唐明皇赐金放还”?
硬伤04:“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是不会数数。李杜744年相遇,杜甫上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不中第”是在735年,当然是九年前,而不是“十年前”。
硬伤05:杜甫“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是不懂历史。杜甫写给李白最早的一首诗《赠李白》,开头就说得很清楚:“二年客东都”。742年,曾经抚养过幼年杜甫的二姑去世,杜甫来洛阳为她服丧,两年来一直在东都洛阳,方舟子你乱写一气,还好意思出版,笑料印成了白纸黑字,再后悔还来得及吗?
硬伤06:“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是严重抄袭。把李白杜甫相遇,和孔子见老子相提并论,是闻一多未竟之作《杜甫》提出的,方舟子为什么不标明出处?
硬伤07:“老孔相遇不过是于史无证的传说”是不懂史书。《史记》的《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都记载了孔子见老子,《老子列传》所记尤为详细,老子告诫孔子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这话不仅孔子受益匪浅,舟子尤其应该听听。其他记载老孔相遇的有:《庄子》、《礼记》、《吕氏春秋》、《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潜夫论》、《白虎通》等,自己去网上搜搜,写文章认真点,不要什么事都来麻烦我。
硬伤08:“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是为尊者讳。《新唐书·杜甫传》原文是“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方舟子认为《新唐书》所说的,杜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是完全不确的,那么《新唐书》同一句话对杜甫的负面评价“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14个字就是“完全确的”喽?不然你为什么这么害怕让人知道?《新唐书》网上多得很,又不是方舟子博士的独家之秘,瞒得住吗?为什么不敢堂堂正正为偶像作一辩护呢?看来是没这个本事吧。
硬伤09:“昔与高李辈”是引用错误兼不读全诗。杜甫《遣怀》原诗是“忆与高李辈”。这首诗开头两句就是“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已经用过了“昔”字,后文当然要避免重复。
硬伤10:“论交入酒炉”是引用错误兼不识汉字。杜甫《遣怀》原诗是“论交入酒垆”,酒垆是用了《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论交当然得找个酒馆畅饮一番,“入酒炉”也不怕烧死,方舟子你隔行卖弄,还真把自己当真金了。
硬伤11:“怀古观平芜”是引用错误兼视力不佳。杜甫《遣怀》原诗是“怀古视平芜”。方舟子幸亏只是把“视”错看成“观”,如果错看成“现”,那可就更现眼了。
闻一多曾把这一次的相遇,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碰。那么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正如日中天。而杜甫却出道不久,诗名未就,《新唐书》说他已与李白齐名,是完全不确的。李杜齐名,是杜甫死后的事。年轻的杜甫能与这位大名人论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所以杜甫对他的第一印象,也象贺知章一样,惊为谪仙人,也学着求仙访道,“相期拾瑶草”(《赠李白》)了。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宋。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余亦东蒙客,怜君(李白)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如此亲密无间,倘搁在今日,就有同性恋之嫌了。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硬伤12:“李白丢掉御用诗人的宝座”是不懂历史。李白应召入宫,供奉翰林,实际上是御用文人,而绝不仅仅是御用诗人。因为李白除了应诏写些歌颂宫廷生活的诗词之外,本职工作是帮助皇帝起草誊写诏书,比如已经失传的“答蕃书”。
硬伤13:“钦定的桂冠诗人”是硬搬洋货兼不懂历史。桂冠诗人根本就是个外国货,中国从来就没有这种说法。李白的诗名绝非因钦定而暴得大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可见得李白成名在先,入宫在后。而李白的名声也绝非仅限于写诗,魏颢《李翰林集序》:“入翰林,名动京师。《大鹏赋》时家藏一本。”钦定能定出一篇《大鹏赋》吗?方舟子你少来构陷蒋方舟那一套,李白明明是凭真本事好文章出的名,你偏要歪着嘴把李白说成是钦定的桂冠诗人,太欺我中华无人了吧?
硬伤14:“年轻的杜甫能与这位大名人论交”是不会数数。杜甫遇到李白那年已经33岁了,古人寿命较短,30岁已是半生,33岁还年轻?杜甫终年不过58岁而已。
硬伤15:“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是不懂杜甫。杜甫年青时的狂放自负,不在李白之下。杜甫二十多岁就在《望岳》一诗中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房兵曹胡马》中说“万里可横行”。《画鹰》中的“何当击凡鸟”。33岁遇到李白时,有“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共同写照。《春日忆李白》开头说“白也诗无敌”,最后却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敢和“诗无敌”坐而论道“细论文”,杜甫自视之高,完全不在李白在下。杜甫晚年更有“诗是吾家事”的诗句,诗圣什么时候自卑过了,有证据吗?
硬伤16:“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是严重抄袭。闻一多未竟之文《杜甫》最后一段原文如下:“当时子美眼中的李十二,不过一个神采趣味与常人不同,有“仙风道骨”的人。”方舟子博士不仅抄袭,还抄歪了。“相貌仙风道骨”?相貌仅指面部长的样子,仙风道骨仅仅在面部吗?那还有精神气质,身材体魄,谈吐做派。
硬伤17:“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是不懂历史。“高适年表”说得很清楚:“744年秋,高适于宋中告别李、杜,东游淮楚。由睢阳出发东征,经酂县、谯郡、符离、彭城、灵璧、徐县、盱眙。744年春后到达淮阴、山阳,寓居樊家。秋,由涟上西北行,从鲁西至东平,复与李白、杜甫等漫游齐鲁。秋后,李、杜分手,李到吴越,杜到洛阳,适仍留齐鲁。”什么都不懂,资料也不查,就敢写成文章出版?不怕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吗?
硬伤18:“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是引用错误。原诗题目是“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抄书都能抄错,这么粗疏的家伙,竟然以严谨闻名,继续粗下去,将来名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新编》,大有希望。
硬伤19:“倘搁在今日,就有同性恋之嫌了”是低级趣味。什么狗屁同性恋嫌疑,李白杜甫都是分别有妻子儿女的人,为什么要把两位大诗人搞得这么不堪?方舟子你上大学一个宿舍住八个男生,天天夜里睡在一起,难道全都是同性恋?猥琐嘴脸,低级趣味,令人生厌,让人作呕。
硬伤20:“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是四季不分。什么叫“到了秋天”?李杜同游齐鲁就是在秋天,“醉眠秋共被”不是秋天难道是夏天?秋天同游,秋后分手,应该说到了“秋后”,知道吗?语文水平这么差,大概当年的高考某省语文并列状元是作弊得来的吧?
现传一千多首李诗中,只有四首与杜甫有关。其中《戏赠杜甫》不见于集中,从内容、文字上看,定是伪托无疑。《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的“杜补缺”是否就是杜甫也很值得怀疑(杜甫当时并无官职,也非“补阙” ),所以可以确定的,其实只有两首。
硬伤21:“《戏赠杜甫》定是伪托无疑”是鸭霸主义兼言之无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戏赠杜甫》疑是伪托。方舟子凭什么说“定是伪托”?还无疑?请问你的论据在哪里?“从内容、文字上看”,方舟子所有非化学专业文章全部是草包垃圾,方舟子你服吗?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就论证《戏赠杜甫》不是伪作。有人说真,有人说伪,各有所据,因此存疑。岂有定论哉?
硬伤22:“杜补缺”是历史错误兼不懂官制。补阙和拾遗都是唐朝的谏官,补缺则是修补缺漏、补充缺额、补救错失、递补官职等含义,和补阙这个官职毫无关系。请问方舟子所写的“杜补缺”是什么意思?乱写一气真没意思。
硬伤23:“其实只有两首”是读书太少兼机械思维。李阳冰《草堂集序》说:“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看到没有?“当时著述,十丧其九”,按这个比例,李白写给杜甫的诗现存两首,乘以十刚好是二十首,和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数量相当。这个推论完全符合李白“敏捷诗千首”、“斗酒诗百篇”、“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写诗比吃豆腐还容易的能力。否则李白一生写了四十多年诗,一共才流传下来一千多首,平均一年才写二十多首诗,可能吗?
李杜同游齐鲁时,李白暂到鲁沙丘城小住,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硬伤24:“李杜同游齐鲁时,李白暂到鲁沙丘城小住”是不懂历史。《唐诗鉴赏辞典》说得很清楚,沙丘城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是李杜最后一次分手后所写,何来方舟子“李杜同游齐鲁时,李白暂到鲁沙丘城小住”之说?李白的家就在沙丘城,杜甫是到山东李白家作客,哪有陪着客人在本省游玩到一半,把客人扔了自己回家“小住”之理?什么都不懂也敢写成文章,居然还有一堆脑残粉丝拍手叫好,真是咄咄怪事。
写到了最后一句,才算是表达了一下思念之情,但我们如果多读几首李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就会发现“思君若汶水”云云,不过是李白赠诗所惯用的套路,对谁都可以顺手来这么一下,这样的思念,也就象“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一般,不由得变得廉价起来。
硬伤25:“写到了最后一句,才算是表达了一下思念之情”是不懂地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二句的妙处在于,《唐诗鉴赏辞典》说: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方舟子你以为“汶水”就是李白随便一写?诗仙这个称号难道是白来的?人家可是诗学专业有史以来前两名,你方舟子一个化学博士懂得什么叫诗。
硬伤26:“不过是李白赠诗所惯用的套路,对谁都可以顺手来这么一下”是以偏概全兼不懂文法。文章来源于生活,并非凭空想像。“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是李白东游扬州离金陵时给友人的赠诗,长江是送别时亲眼所见,不写请君试问东流水,难道写请君暂上凌烟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所作,也是写实。不写桃花潭水深千尺,难道写飞流直下三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不写唯见长江天际流,难道写黄河之水天上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这首查不到具体事迹,必然也是因景而写实,绝非杜撰。
李白的送别名诗很多,绝非方舟子所扯淡的有什么“惯用套路”。《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赤壁歌送别》: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灞陵行送别》: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变化多端气象万千,哪里是方舟子以偏概全的所谓千篇一律呢?诗仙绝不廉价,一篇三千三百多字的垃圾文章,竟然出了56个硬伤,这种隔行卖弄的所谓博士才是真叫廉价。
另一首,则是杜甫西赴长安时,李白敷衍了事的赠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硬伤27:“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是引用错误兼厚颜无耻。正确的应该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抄书都能抄错,就这还好意思说别人敷衍了事?你自己这种不认真的态度才真叫敷衍了事。方舟子说《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李白敷衍了事,请问杜甫的鲁郡告别诗又在哪里?拿得出来吗?难道杜甫连敷衍了事都没有吗?大概很多诗作都已经失传了吧?写到此处呢,送上现代散文鼻祖梁实秋《送行》结尾的一句妙语,让方舟子博士领略一下,人世间除了俗人俗情,还有奇人奇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面对着离别,他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一杯又一杯,干了这杯再说吧,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郭沫若辩解说“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也就是杜甫《春日忆李白》中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但杜甫强调的是“细论文”,“一樽酒”不过是佐料,而李白却是为酒而酒,何尝提及其它?原来杜甫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酒肉朋友而已。果然在离别之后,李白就把杜甫置之脑后,完全忘怀了,在他以后的诗中,再也无一字提及杜甫。
硬伤28:“面对着离别,他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是大脑短路兼不懂人性。离别只有酒吗?请问李白这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酒还是诗?李白已经写诗送别了难道还不够,在诗里还要写诗?怎么写?把李白和杜甫具体讨论如何作诗,都写到诗里去吗?那不叫诗,那叫文学理论。如果诗人离别就一定要谈诗,难道武人关羽张飞离别,还要痛打一架不成?
硬伤29:“杜甫强调的是‘细论文’,‘一樽酒’不过是佐料”是故意诡辩。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是送别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也是送别诗吗?方舟子指责李白面对着离别,念念不忘的只有酒,拿出来的却并非是杜甫在同一场合的离别诗中,不仅谈酒而且谈诗的证据。事实上你根本拿不出杜甫的鲁郡离别诗,你凭什么把离别诗和怀念诗等量齐观?歪嘴诡辩雕虫小技不值一晒。
硬伤30:“原来杜甫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酒肉朋友而已”是不懂杜甫。杜甫和李白同样嗜酒如命,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考证,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中,写喝酒的就有三百多首,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一。而李白现存诗一千零五十首,提到喝酒的仅有一百七十首,比例不过是百分之十六强。如此看来杜甫比李白还爱喝酒,杜甫的诗说“性豪业嗜酒”、“饮酣视八极”、“醉眠秋共被”、“痛饮狂歌空度日”、“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酒债寻常行处有”、“纵饮久拼人共弃”、“径须相就饮一斗”、“百罚深杯亦不辞,此身饮罢无归处”、“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尽杯”、“形骸痛饮中,此生醉复醒”、“痛饮情相亲,嗜酒不失真”、“酒肉如山又一时,喧呼且覆杯中渌”。够方舟子博士醉上三天了吧?不够还多得是,三百多首杜甫喝酒诗呢。
接楼下
标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