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689-约757) 字少伯,长安人。开元15年(727)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谪岭南。北还后贬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安史之乱起,回归故里,被刺史史闾丘所杀。诗以七绝见长,深情幽婉,意旨微茫,堪入神品,唯李白与之匹敌,当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后人还称其为“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任江宁县丞,辛渐是他的诗友。辛渐因事北去洛阳,诗人写了两首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相送,孤对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就请你转告他们,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诗人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和环境:“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后两句以话别的语气写自己的情志:洛阳还有许多亲友,他们像我想念他们一样,也时时牵挂着我。你回去后,亲友们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像洁白的冰放在玉壶里……“冰心”,晶莹剔透;“玉壶”,高雅玲珑;“冰心”“玉壶”放在一起,互相映衬又交相辉映,那该是怎样清雅高洁的境界?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诗人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节操的坚贞与清高,尽在其中矣。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冰心玉壶”也由此而成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洁坚贞、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完美人格的象征,千古之下,倍受推崇。
全诗虽为送别之作,但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洁情志。“寒雨连江”之“寓情于景”、“楚山孤”之“比拟双关”、“冰心玉壶”之“比喻映衬”,手法精妙。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不愧为“七绝圣手”之经典力作也!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他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不是通常报平安的口信,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王昌龄的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是这样的:“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相比之下,它就逊色多了。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它,恐怕
不在其列吧?
余试以诗解之曰:
高楼送客之洛都,寒江寂寂楚山孤。
亲友忡忡如相问,冰心莹莹在玉壶。
标签: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