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一天,我来到瓜洲古渡。
古渡背靠扬州,右是润扬长江大桥,左是古运河。运河绕过渡口,在右前方汇入长江,形成一个天然港湾。长江对面,便是著名的镇江金山寺。千百年来,古渡车马辐辏,舟舫如蚁,南来北往各色人等,汇聚于此,留下不少吟咏古渡的诗赋,也留下不少牵肠扼腕的故事。尔今古渡犹在,人事已非。那被风雨扑打得颇费猜详的碑廊字迹,那被蓑草遮盖得若隐若现的“瓜洲渡口”古碑,那拦道的野树、绊腿的枯藤,似乎想告诉什么?那沉箱亭高高翘起的八角飞檐,那荒林中探首而上的银岭塔楼,那废弃已久犹默默驻守的古渡码头,似乎又在企盼什么?
而我,远远的跑来,傻傻地坐在这阒无人迹的古渡口,好没来由。难道我也在等候什么?
春阳迷离,思绪如麻。恍惚间,一位女子狐裘披风、锦袖花裙,在漫天飞雪中悲悲而来,视之,乃杜十娘也。在京城,这位误落风尘的头牌名妓,与太学生李甲一见倾心,两个是海誓山盟,白头不负。为赎身从良,受尽屈辱。恩爱两载,终相携回家。至瓜洲,风雪阻渡。眼看爱情之花,行将结果。谁曾想李甲心志不坚,听信孙富一番撺掇,受银千两竟将杜十娘“转让”。杜十娘冷眼看着李甲,心如止水。两载痴心等待,竟敌不过区区白银一千,人情如此,世道如此,夫复何言!就在这个渡口,杜十娘站在船头,打开终身积攒体己钱的百宝箱,内有首饰古玩,何止千金,明珠盈把,更不知价值几何。杜十娘叹声“妾椟中有玉,恨郎眼中无珠”,抱箱纵身一跃,带着对李甲的失望,对爱情的幻灭,对浮世的蔑视,没有丝毫留恋,毅然决然跳入江中。与其枕在李甲那负心的臂弯,不如睡在长江那冰冷的怀抱。倏忽,江面恢复平静,只留下些许粉红色水泡......
恍惚间,又一位女子素衣素颜、云鬓散乱,凌波逐浪愠愠而来,视之,乃白娘子也。断桥偶遇,借伞定情。一个美丽温柔而神通广大的千年蛇仙,竟爱上一个忠厚老实又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却也两情相悦,生死相依。端午罹难,白娘子更是不畏天条,不惧艰险,独上昆仑盗来仙草,施救许仙。她将自己的挚爱与幸福,一并托付给这个凡人,总盼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料想多事法海,无事生非,从中作梗,见不得天地真情,异恋美满,借盂兰盆会哄骗许仙,软禁于金山寺。白娘子以为人心相通,皆存善念,遂上金山寺,恳求法海网开一面。谁知法海只分人妖,不辨善恶。无奈之下,白娘子为救许仙,就在这古渡前的长江上,掀起滔天巨浪,上演一出水漫金山的爱情悲歌。幕天席地,山摇地动,江水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动情。为了爱情,哪怕宇宙颠倒,天地倾覆,哪怕九死一生,万劫不复,哪怕永镇雷锋塔底海枯石烂......
恍惚间,一位汉子冠绅不整、边幅不修,身心疲惫怅怅而来,视之,乃王安石也。这位万丈雄心、志纯刚强的男子汉,痛感北宋外患内忧,民生凋敝,立志走一条强国富民变法之路。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任王安石为副宰相(参知政事),拉开了变法序幕。中国的环境,惟祖宗为重,中庸为要,视变革创新为大逆不道。试看,历史上的变法者,几个有好下场?王安石的“三不足”观念,如捅马蜂窝,反对声浪如山而至,保守派阻挠,地方官捣鬼,本阵营反戈,皇太后干涉,连极端信任委以重任的神宗,也开始动摇、猜疑、疏远。经多次罢官、起用、罢官的折腾,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变法,终于走到尽头。在最后一次被罢官回家的路上,还是在这个渡口,王安石眺望江南,春风拂面,北望冰冷的汴京,回想半途夭折的变法,不禁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信手写下《泊船瓜洲》咏叹:又是一个春天到来,江南已被春风染绿,而天上的明月(借指神宗),何时再召我去完成未竟的改革啊?春风无言,江水无言,古渡上空只留下一声长长的太息......
这里倒底发生过多少爱情悲剧、历史憾事,我不知道。也许,只有古渡知道。我只知道,杜十娘们的痴情等待,犹如沉箱亭那剥落褪色的朱漆,终于没有换来李甲们的真爱。现实的无奈,遂使人们将美好愿望寄托在虚构的异类身上。然而,白娘子们的爱情企盼,仍然没有躲过法海们无情禅杖的“棒打”,美丽的爱情,终被装入金钵,镇于雷锋塔下。而世俗爱情如此,政治“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王安石们的翘首寄望,终于没有等来汴京神宗“官人”们的召唤,以其将变法“爱情”进行到底。或许民族的强盛,就在这一刻失之交臂......然即便如此,正是由于他(她)们殷殷的追求,热切的企盼,执着的等待,才使我们冰冷的心灵空间里留存了一丝暖意,慢慢发酵濡染,最终没有失却对整个人类的希望。
就这样,我静静坐在古渡口。现代化的交通及工具,业已替代古渡码头和渡船。不知我心里守望的“渡船”,会不会再来......
标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