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好读书,过目不忘。他写起文章来下笔如飞,看似漫不经心,完成后,见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绝妙。
景祐四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会友结识了朋友曾巩,曾巩把他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大为赞赏,因而为他扩大了声誉。
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照以前的制度,又调任鄞县的知县,王安石在任期间,修筑堤堰,疏治陂塘,兴修水利,方便水陆交通,将官谷借货给农民,让他们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存谷能够以旧换新,鄞县的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
皇祐三年,王安石再任舒州通判,政绩斐然。当时文彦博做宰相, 向朝廷推荐王安石淡于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此来遏止追逐名利的不良风气。不久,朝廷召王安石考试官职,他没有参加。欧阳修推荐他做谏官,他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对朝廷说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佑三年,王安石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书言‘’今天下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就在于不知道法度、不遵循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的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
忧患是在于治理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才已经不足,而城乡民间又缺少可以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难道能够长期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作为常法,而不考虑万一出现忧患该怎么办吗
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符合和适应当前世事的变化。我所讲的这些想法,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是不会谈论的,会认为这些都是迂腐疏阔、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建议朝廷变法改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后来王安石执政,所施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此后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但王安石一再推辞。士大夫们都认为他不想显赫于世,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朝廷也多次担任名利优厚的高官,生怕他不肯接受。
第二年, 朝廷委任他同修起居注,王安石推辞了好几天。鸐门吏带着委任状到他府上交给他,他拒不接受,鸐门吏随即下拜,他却溜到厕所里躲避起来,鸐门吏干脆把委任状放在桌上离去,王安石又追上去将委任状还给他,他连续上章辞谢了八九次,才接受了这项任命。不久又任直集贤院知制诰,纠察京城的刑事狱讼,从此他不再辞官了。
王安石任职期间,当时朝廷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假如真是这样,那么舍人院就不再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听任大臣为所欲为,假如不是大臣为了私利而侵夺舍人职权,那么国家立法就不应当这样。如今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守纪,而强硬蛮横的人则假借皇帝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和御史们都不敢违背他们的意志,我实在感到害怕。
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跟执政大臣相抵触得更加严重了。他因为母亲去世离任,宋英宗在位时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赴任。
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廷中没什么名气,因为韩、吕二姓是世家大族,所以他想借助韩、吕二族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就和韩绛、韩绛的弟弟韩维以及吕公著深交,这三人对王安石交相称赞,王安石的声望才开始显著。宋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讲解议论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而是我的好友王安石的见解呀。到他升任太子庶子时,韩维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神宗于是很想见到王安石,
治平四年,宋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又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皇帝询问时,神宗问他治理国家首先应当做什么事?
王安石他回答说“首先应当选择治国的方法。
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
王安石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学唐太宗呢,尧、舜的治国之道,极为简明而不繁琐,极为扼要而不迂阔,极为简易而不繁难。但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所以才被认为高不可及。
神宗说“你这可以说是让我勉为其难了,我自己认为跟尧、舜相比太过于渺小,恐怕无法跟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佐我,希望共同实现这一目标。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他说“别人都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懂经学,不明白现实事务。
王安石回答道“经学正是用来治理现实事务的,但后世的所谓儒生,大都是些平庸之辈,所以世俗才认为经学不能施用于治理现实事务。
神宗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
王安石回答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最是今天的当务之急。
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跟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命令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具体事务。随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市易、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朝廷派遣了四十多名提举官,到全国各地颁行新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变法之初,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 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蔡确等多人,参与变法的实施。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御史中丞吕诲论说王安石的十大过失,神宗为此将吕诲调离朝廷到地方任职,王安石推荐吕公著取代吕诲任御史中丞。韩琦规劝神宗停止实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廷,神宗感动醒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王安石立即要求辞职离去。司马光为神宗起草批答诏书,其中有“士大夫沸腾,臣民百姓骚动不安”的话。
王安石大怒,上表为自己辩护,神宗不得不谦逊地向他道歉,派吕惠卿传达劝慰的旨意,韩绛又劝神宗挽留他。王安石入朝谢恩,。于是王安石重新任职治事,韩琦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
熙宁三年十二月,王安石就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春天,京东、河北两路发生了暴风的灾异现象,老百姓十分恐慌。神宗批示中书机构,命令息事安静、停止变法以应付天变,王安石扣下这道诏令,不予传达。
开封府的百姓为逃避保甲,有截掉自己的手指、砍断自己手腕的,知府韩维将这些情况报告朝廷,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这些情况我固然还不太清楚,即使有的话,也不足为怪。如今士大夫们看到推行新政,尚且大惊小怪、吵吵嚷嚷,何况是二十万户百姓,必然会有由于愚蠢而受人煽动蛊惑的,怎能因为这种人而不敢有所作为呢
神宗说“听取百姓们符合实际的各种意见就能取得成功,百姓的意见也不能不畏惧。
熙宁七年春,天下长久干旱,饥民们流离失所,神宗忧容满面,上朝时叹息不已,想把不好的法令制度通通罢除。王安石说道“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情,尧、汤的时候也不能避免,这不足以招致陛下的忧虑,但必须治理好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应付天灾。
神宗说“这怎么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感到害怕,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力能及的事情。现在官府征收免行钱负担太重,百姓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敬的话来。从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的祸害的。两宫太后为此落泪,担心京城会发生骚乱,认为天旱使朝廷更加失去了人心。
监安上门郑侠上呈奏疏,把所看到的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不堪的情状画成图进献给神宗,说“旱灾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罢免王安石,上天必然会下雨。
四月,慈圣、宣仁两位皇太后流着眼泪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
神宗也开始怀疑王安石,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他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府知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
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神宗让吕惠卿参知政事,又请求召回韩绛代替自己。这两人都坚持遵循重王安石的陈规旧模,没有丝毫改变,当时韩绛 的绰号是“传法沙门”,吕惠卿的绰号是“护法善神”。
然而吕惠卿实际上是想自己掌握执政大权,害怕王安石重新回来当政,于是假借郑侠一案来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制造李士宇案件来排挤王安石。韩绛觉察到了昌惠卿的用意,秘密奏知皇帝,请召回王安石。
熙宁八年二月,神宗再次任命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受命后,立即兼程赶赴常城。《三经义》修成,王安石加官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被蔡承禧攻击弹勒,王雱暗示御史中丞邓馆,再次弹劾吕惠聊和华亭县张若济相互勾结犯法牟利的事情。于是吕惠卿被派出去担任陈州知州。
王安石虽复相,但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再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华亭一案拖了很久还不能成立,王雱就把它交给门客吕嘉问、练亨甫共同商议,他们取来邓绾所列举的吕惠卿的罪状,夹杂在其他文书中,下达给皇帝批准审讯的制狱,王安石不知道这件事。省吏到陈州把此事告诉给吕惠卿,吕惠卿随即写了奏状上报神宗,并控告王安石说“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王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小技,违背君命,假传圣旨,欺骗皇帝,要挟君主。一年之中极力干尽这些坏事,又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帝知道”的话。
神宗把这些材料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说没有这些事,回家问王雱,王雱把情况说了出来,王安石斥责了他。王雱恼怒怨恨, 背上的痛疽发作而死。
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曾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到儿子王雱死后,更是悲威忧伤得无法承受,极力请求解除他的枢要职务。于是神宗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他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第二年,改任集禧观使,封为舒国公。王安石多次乞求把自己的将相大印交还朝廷。元丰二年,王安石再次被任命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换为特进,改封荆国公。
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加封他为司空。
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为太傅。
绍圣年间,赐谥号为“文”,配享于神宗庙庭。
当初,王安石训释《诗》《书》《周礼》,写成后,颁布到官学学舍,天下称之为《新义》。晚年定居金陵,又写做了《字说》一书,其中有不少穿凿附会的内容。观点则混合了佛经和老庄的思想。一时间,读书的士人没有敢不传授学习的。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标签: 王安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