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

非凡网 70 0

导语作为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在文学上取得了难以磨灭的成就。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这位传奇人物的时候,贯彻他一生的最激荡壮阔的事件却不是他作为文学家而写成的《临川先生文集》,而是他作为宋王朝丞相而主持的“王安石变法”,也是整个宋朝影响最大的一次变法。

为这一次变法,他两次就任丞相又两次被罢免,最终也是因为变法失败郁郁而终。可以说,这一次变法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那么,为什么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依然惨遭失败呢?这背后又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现实原因和政治角逐呢?

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第1张图片-非凡网

“重症猛药”——王安石变法的前世今生社会背景距离王朝建立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多年,承平日久的宋王朝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繁荣昌盛。然而深刻的社会危机却不断腐蚀着这个社会,看起来的繁荣的社会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只有极少数政治家敏锐地察觉到这个社会背后隐藏着的巨大裂缝,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北宋面临的局面非常糟糕,内忧外患濒临崩溃。

冗兵: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也因为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北宋王朝推行“养兵”政策,军队从开国初年的二十余万暴涨到真宗、神宗时期的一百多万。大量的军队导致巨大的财政支出,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么庞大的军队却依旧没有战斗力。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兵员素质低下,管理混乱。

冗官:宋朝初年,为了分化官员权力,政府开始推行一官多人政策,并且很多官职都可以世代继承。到了神宗时期,官员的数量已经膨胀到了巨大的数目。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使得行政效率极端地下,腐败滋生,人民被压榨的苦不堪言,起义频频爆发。

冗费:腐败与膨胀的政府机关要求更多的资金来源,因此各种税目便都冒了出来。课税太多也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各行各业日间凋敝。

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第2张图片-非凡网

王安石变法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采纳王安石建议,变法开始。

变法主要分为: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

变法针对冗官、冗兵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力裁撤,精简机构和军队。同时发展国家资本对农民的贷款,政府资本平衡物价以及丈量土地遏制土地兼并等等措施。在变法实施十五年间,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在于西夏的战斗中连连胜利,夺取多座城池。

然而,变法本身遭到了保守派官员的激烈反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官员极力打击变法,经过一系列斗争,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从此隐居江宁,法令亦陆续被废止,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四面楚歌”——变法的内外交困1:变法缺陷太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之下还是被保守派绞杀了呢?要知道,商鞅变法也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触动旧贵族利益之下依旧还是被执行了下去。那么为什么效果非常明显的王安石变法却坚持不下去呢?

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第3张图片-非凡网

答案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虽然有着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

财政改革治标不治本,社会经济进一步恶化:王安石变法在表面上看迅速地让北宋政府获得了巨大的财政收入,看起来是富国强兵。然而,这种政策之下实质上不过是一种经济转移。通过剥夺大地主、官僚和农民的利益来充实国库。

青苗法虽然显著缓解农民被地主盘剥的现状,推行强制贷款的政策:即农民不管需不需要,都必须在收获庄稼之前向政府贷款,这就违背了青苗法的初衷。而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进一步加大政府贷款的数额,让农民负担非常沉重。

至于政府均衡市场价,丈量土地等等,虽然打击了大地主和官僚阶层,但是却因为变法推行太急,出现了许多漏洞。市场价反而比变法之前更加飙升,土地丈量也滋生大量土地腐败买卖。最终倒霉的还是农民。

因此,农业上的富国变法已经违背了王安石扶持农民,打击官商利益集团的初衷,而变成了一种变相压迫农民的敛财工具,这也牵扯到变法执行不力的部分。在王安石设计的初衷,理想状态化的变法是非常完美的,也是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自身困难的。然而政策传到下面执行起来就完全不是一开始的样子了。利益集团没有从外部破除,从内部开始的改革政策只会变成利益集团变本加厉敛财的工具罢了。

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第4张图片-非凡网

而除了政策方面的固有缺憾,王安石的变法派自己内部分裂以及用人不当也是内部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王安石选用的变法派以及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八人,多有劣迹品行不端,而且内部勾心斗角。这就为之后变法派的执行不力以及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并在与保守派的观感以及议题争夺上处于劣势。

2:太过急于求成变法这一项浩大的工程往往要花上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来最终完成。参照商鞅变法,商鞅就分前后几十年进行两次变法,逐步缓缓推进变法措施。然而反观王安石变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连续推出十几条变法措施,在没有进行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快速实行。

王安石明明知道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依旧在变法中操之过急,最终变法反而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声势浩大的工程仅仅只用几年的时间展开,其带来的社会反噬便很容易就击垮了变法。

3:触动太多利益变法主要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各项方面进行改革,而这些方面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集中地。尤其是市易法和方田均输法,将商人集团和大地主集团置于完全敌对的对立面。裁剪冗官又使得大批官员被裁减,其背后代表的家族利益盘根错节,都成了王安石在变法道路上的阻碍。

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第5张图片-非凡网

保守派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阵营力量强大人才济济,再加上保守派的高太后最终垂帘听政,改革派完全失利。在触动太多利益集团,四面楚歌的境地中黯然失败退场。

实质上,参考古时成功的变法,利益集团都是被挑战的那一方。最终都是通过培养出新的利益集团,如秦朝的军功爵集团来代替原有利益集团。而王安石也改革了太学,想要通过太学来培养新的改革派官员来产生新的利益集团,可惜新的太学虽然有着很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板,但因为变法自身在实施过程中遭受的反噬实在太多,前面的变法实行的非常不顺利,后面的配套政策就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而这样一来,旧的利益集团不能被完全打破,时间一久,改革派就自然而然的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原有的利益集团也会趁机反噬。

结语不管怎么说,王安石变法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只是因为操作太急,政策不完善同时又面对保守派的巨大压力才导致最后失败。而王安石也在变法结束后没多久就郁郁而终。宋朝一代对王安石变法都是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王安石变法客观上导致了北宋王朝的毁灭。

南宋文人罗大经甚至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把王安石和秦桧来做比较。当然,这也有为朝廷背锅的嫌疑。而直到近代梁启超《王荆公》的发表,才渐渐改变了这一主流认识,开始客观和公正的审视王安石变法。公正的认识到王安石作为变法改革家的得与失。

两度罢相,郁郁而终——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究竟为何失败?-第6张图片-非凡网

纵观王安石变法,在北宋历次变法中属于最大的一场了,前面的庆历新政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宣告结束。然而这些变法之所以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北宋这架马车整体的轨迹问题。马车的运行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尝试而改变方向,社会的大的方向不是王安石一个人能够改变的了的。

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为不可能做到彻底,其结果要么是遭受反噬变法失败,要么是国家变法失败走向灭亡,像商鞅变法已经是非常好的成果了。王安石变法的得失成败最终也只是属于他一个人在那一个时代的逆行。

文献参考:

《文盛武衰——宋朝历史一瞥》————徐洪兴、姚荣涛

《宋朝事实 宋史资料萃编》——————李攸

《王荆公》—————————————梁启超

《鹤林玉露》————————————罗大经

标签: 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