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变法都有其特殊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宋代中后期,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大事件,更有其特殊的时代特征。与商鞅变法、张居正等变法一样,王安石变法更多的是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改革,其影响深远;与商鞅变法、张居正等变法不一样,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其是非功过,可以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可是,就总体而言,变法“富国强军”的总体目标没有完成,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给后人以警示。
一、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1、王安石变法与政治制度改革
宋神宗于1068年即位,并于1069年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任用王安石,逐渐开始实行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至熙宁九年,在这八年中,陆续实行了农田水利、均输、青苗、募役、市易、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其具体内容中包括农牧业、商业、军事和社会管理等四个方面。
例如,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法等,都和农牧业方面相关,平抑土地兼并,推动农业,缓解农民负担,提升国家财政总收入;均输法和市易法,都和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相关,根据国家管控,把握产品流通领域的主导权,进而平抑市场价格,提升国家财政总收入,同时又维护老百姓的利益;除此之外,将兵法归到军事改革,而兵役法和保甲法,则与社会发展管理方面的改革相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与政治制度改革,尤其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没有关系。
2、神宗离世后,变法被废除
在1085年宋神宗离世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已持续了17年。由于宋神宗是变法的始作俑者,宋神宗去世后,人亡政息,所有的变法都被废止,变法以失败而结束。北宋中期,虽变法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势,对推进当时宋朝的统治地位具有很大作用。
二、改革不能忽略弱势人群利益1、王安石变法最致命性的打击
对王安石变法最致命性的打击,是守城的县吏郑侠不顾一切向神宗皇帝递交了《流民图》,结果被判了死刑。郑侠负责守卫城门,每日在城门之上能看到因变法而遭受苦难的平民,他们斩桑拆屋、质妻鬻子、扶携塞道等画面,因而把这些画面画出来请皇帝圣览。翻开一看,图上的成千上万灾民携儿牵女,身无完衣,四面啼饥号寒,口嚼草根野菜,很多“被锁械”而负瓦揭木,卖钱还官者,奄死丘壑,累累而不绝。酷吏怒目追索,威逼恫吓…
此画,完全动摇了王安石变法最强大的推动者宋神宗的信心,使王安石再一次被废。虽然新变法在神宗死前仍未尽废,但王安石离去后,其核心的变法慢慢日薄西山,失去应有的活力与希望。忽略弱势人群利益的严重后果,就变成压垮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2、处理突出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两种方式
改革和革命,是处理突出的问题和集中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前行的两个最广泛、最根本的方式。改革有别于革命,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动乱”,它的行为主体是最广大的普通群众,是弱势人群利益被无止尽地侵吞,呼声被无止尽地忽视,迫不得已而采取的自我救赎的行为。这一场革命的原因可能是偶然性的,整个过程是控制不了的,方式是激烈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明朝末年农民战争的最后结果,既直接造成明王朝的倒台,又间接地造成清进关,明王朝与农民军同归于尽,清人坐收渔人之利。并且改革是从上向下的改革,是统筹规划,它以代表阶层、阶级、利益集团的精英人群为核心。
3、改革目标通常有益于国家,而损害部分群体利益
从长期性看来,改革的总体目标通常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整个社会发展,可是在改革开始时,必定有一部分群体的利益遭受损害,参与制订改革统筹规划的一些群体,在纷争上都有自身的代言人,不同程度地能维护他们的利益,可是,因为改革与革命的由上而下不同,越处在基层的广大群体,其声音越小,牺牲的概率越大,被牺牲的利益也就越多。就算改革的目的再正确合理,长久看来更多的是有利可图的,但假如对最底层群众和弱势人群忽视过多,当他们的牺牲很大没法承载时,他们不但会变成改革的巨大阻力,并且还很有可能把由上而下的改革激化成自下而上的革命,损害到每个阶级的利益,甚至是还会继续由于兄弟阋于墙而使异族有可乘之机,最后导致一场两败甚至多败的局势,违背改革的初心。
三、改革要有廉洁自律的实施者和广大的同盟者设计构思变法的王安石不可谓不廉洁自律。身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不肯让人抬轿和不肯坐轿的丞相,王安石拒绝接受奢侈,拒绝接受小妾,在变法前还曾当过16年的地方官,身为为民解愁谋福的高官,改革派王安石的确真正做到了不谋私利。就连他的政敌们都对他表示认同和赞誉,也恰好是因为那样,他才避免出现了商鞅被车裂、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凄惨结局,但他仍没法阻止新法完全废止的结果。
1、王安石的改革班底
常言道,孤掌难鸣,一只蚂蚁顶不起一床被子,怀着“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不移改革信念的王安石,其改革班底、同盟军却多是一些利欲熏心、胆小如鼠的货色。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吕惠卿、韩绛、蔡确、曾布等老一辈重要人物,不是心胸狭窄,就是性善贪鄙,甚至是摇摆不定;有的地区实行改革的高官,更多的是借改革之名受贿牟利,中饱私囊。拿青苗法而言。《育苗法》执行的初心是为了更好地避免出现针对农户的高息借贷,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给他借款,直到收获之后政府部门收取较低的贷款利息,王安石当地方官员时试行,实际效果非常好,的确缓解了农户的压力,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收入。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与没有可靠的后盾有很大关系
可是,伴随着全国的推广,腐败高官在贷款利息上层层加码,造成贷款利息高过其他高息借贷,而且无差别地放贷,就连那些不需要借款的富农、中农也迫不得已被逼借款,被逼还息。要是没有一心一意改革的那帮人来推广,再好的新政也只能是驴唇不对马嘴,不如人意。此外,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没有一个靠谱的盟军有非常大关联。尽管宋神宗大力支持改革,但他没有秦穆公的胆量和坚定信心,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财政充盈,部队战斗力提高,神宗就派人去征讨北魏,但他从来不御驾亲征,遭受挫败后全盘撤兵,让改革的成效受到非常大影响。遭受阻力后胆怯,两次罢了王安石的相位,对于性情柔弱的他而言更多是理所应当。
3、一切改革都必须与澄清吏制,改进作风相辅相成
对王安石而言,他在建立同盟军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自身的疏漏。当时,在王安石眼里,仅有两种人,即赞同改革的人与抵制改革的人,而实际上,抵制改革的人大多不是彻底否定改革的一切内容,而是能够区别的,可他却无差别地贬斥,树敌过多,使自身陷入孤立无援。因而,改革不但要大方向正确合理,具体措施现实可行,并且要有一批坚定不移而廉洁的改革家,一切改革都务必与澄清吏制,改进作风相辅相成。
4、腐败的高官不怕改革,怕的是什么也做不了
腐败的高官不害怕改革,他们怕的是什么也做不了,任何改革的具体措施都有可能变成他们谋财的专用工具。改革应当吸收大量刚正不阿、作风优良的人加入推行改革的群体中,即便他们并不彻底支持改革,也应当以相互尊重的心态吸收他们,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提升改革的力量,分化抵制的力量。针对改革中的受贿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行为,必须采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手段给予惩处,决不姑息,以防变成改革道路上的害群之马和拦路虎。
四、反复地折腾只会使改革举步维艰1、有人认为是王安石的改革造成了北宋的衰亡
王安石改革后,在经历了哲宗、徽宗、钦宗等几个短命皇帝的洗礼后,北宋王朝最终灭亡。北宋被灭与王安石变法相关,但并不是王安石变法自身就加快了北宋的衰亡,而是新法在存与废的问题上不断折腾使北宋王朝奄奄一息。如同我们所知道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统治困境的倒逼,为避免出现五代十国阶段将领独断专行的局面,重文轻武的一系列新政的持续,造成士绅势力扩张,军阀混战,部队战斗能力严重减弱,对外战争屡败屡战,迫不得已向辽和西夏支付很多的赋税,养官、养兵、养贡使财政告急。
2、新变法被废弃再恢复,致使北宋元气大伤
在以提升财政总收入为核心的王安石变法中,的确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困难,但同时也触碰了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后造成新变法的完全废止。可是新变法废止后,急需用钱的压力再度扑面而来,又迫不得已再次恢复新法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新变法被废弃再恢复,最后演变为支持变法的“元丰”与抵制变法的“元佑”的政冶权力斗争,使北宋政界人心不稳,加快了政权的衰亡。
结语:改革往往是问题的倒逼,改革必定会碰触和牺牲某些阶层利益、激化一些矛盾等,但改革还可以减轻甚至是解决一些问题。只要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就需要以坚定的决心和坚定的心态去执行,决不能由于碰到困难和挫败而走回头路。要不然,老问题、旧矛盾就无法得到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便会接踵而来,新、旧矛盾在累加和改变中又会倒退。反复折腾,矛盾和问题如同滚雪球,愈来愈多,愈来愈大,最后深陷恶性循环,造成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实际效果愈来愈差,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标签: 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