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世称王文公,曾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改革被称为为“熙宁变法”。
苏轼曾称赞王安石:
“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其人王安石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他出生于仕宦家庭,从小便天资聪颖,才气纵横,博览群书而过目不忘。少时,他随父亲宦游南北,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了解民间疾苦,并逐渐产生为民报国、有矫世变俗的远大志向。
雄才伟略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治鄞县时,锐意革新,进行了第一步改革尝试,解决了水利和粮食问题,受到了百姓欢迎。后来他又担任过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王安石每到一地,便将他的改革措施付诸实践,留下有目共睹的突出政绩。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期间的这些经验,为他后来寻求变革之道、实施治国理政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王安石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如同王莽的改革一样,这导致他受到旧传统与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此外,王安石识人不清,用人不当,重用了吕惠卿、蔡京等小人,直接导致变法被这些人利用,这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王安石既是忧国忧民、矢志不改的大政治家,也是才华横溢、文思精妙的大文学家,和韩愈、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的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一些,这为扫除宋初浮华的风气作出了贡献,其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这些都流传下来。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曾高度赞美王安石的文学造诣说: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 (《赠王介甫》)
可见,王安石在北宋文坛上具有崇高的威望。
结语王安石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走向执拗的一面。这是王安石的人生悲剧,恐怕也是王安石的独特魅力。
标签: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