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枫胜地天平山

非凡网 82 0

  天平山绵亘于吴中区木渎、藏书和虎丘区枫桥三镇(街道),位于灵岩山北。山南天平山景区属苏州市园林局。[2]

  2地名典故

  天平山因山顶平正而名;因山势高峻,唐代称为白云山;因范仲淹高祖葬于山之东坞,俗称范坟山。北宋《吴郡图经续记》:“天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巍然特高,群峰拱揖,郡之镇也。林木秀润,瞻之可爱。游者陟危,蹬攀巨石,乃至山腹。其上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2]

  3自然地理

  山体南北走向,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1.4公里,主峰海拔201.6米。从山下至“一线天”称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怪石、古枫和泉水为天平山“三绝”。天平山花岗岩体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石柱矗立、万笏朝天、龙门一线天等奇特景观。[2]

  4名胜古迹

  天平山是全国四大赏红叶地之一,1994年起,每年举办红枫节。天平山泉属裂隙泉,含矿物质,水质极佳,大旱不竭。山半白云泉,号称“吴中第一水”。天平山庄占地5300平方米,有咒钵庵、来燕榭、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部分。白云寺侧有范文正公忠烈庙。范文正公忠烈庙及天平山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5景区导览

  怪石、清泉、红枫为天平三绝。山上奇石纵横错落,皆危耸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见皇上时手捧的朝笏,故称此景观为“万笏朝天”。清泉出自岩名“白云泉”,泉水由竹筒引入云泉精舍石壁下的钵中,又名钵盂泉,味极甘例,唐代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红枫为范仲淹17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来,尚存176株,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深秋时节,碧云红叶,灿烂如霞,瑰丽夺目。

  进山麓正门,便见乾隆帝御赐“高义园”汉白玉牌坊,旁有接驾亭。亭后为水池十景塘,池中曲折的宛转桥卧居水上。水池向东行可至桃花涧、范坟古墓群。往西即至天平山庄。庄内有岁寒堂、翻经台、听莺阁。来燕榭、芝房等古建筑。东邻咒钵庵,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的住所。西侧为“高义园”古建筑群,建筑凡四进,依山构建,渐进渐高。第二进为“乐天楼”,宏敞精致,为纪念白居易而建,此楼也称“御书楼”。最后一进厅堂内,高悬乾隆帝手书“高义园”盘龙金匾。两侧设有椅几,供人休憩。堂前有木兰两株。堂东院内有古罗汉松一棵,相传为江南才子唐伯虎手植,均为名贵古木。

  十景塘西侧为天平枫林,林中有御碑亭,八角重檐,古朴精美,内立乾隆帝游天平的诗碑。亭西为范文正公忠烈庙。庙前有“先忧周年时新建。仪门上悬“第一流人物”匾,两侧为碑廊,进门有方池,过小桥即至忠烈庙大殿。殿内有范仲淹彩塑坐像,两壁分列其四子之石刻像,殿内悬“济时良相”、“学醇业广”匾额,庄重肃穆。

  游人可以从“登天平路”上,经更衣亭、鹦鹉石至云泉精舍(即钵盂泉),可品茶小憩。继续西行前有梭子亭,该亭造型美观。亭下有宋代经幢一座,雕刻精细。亭面对一线天景观,这里双崖壁立对峙,中有小道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实为山中最险峻处,游人都爱在此摄影留念。过一线天循乱石而上,有石屋、飞来石,至“中白云亭”,亭前为“望枫台”,乃山中观枫佳处。再上过卓笔峰即为天平山最高处——“上白云”,该处有一圆型巨石面向太湖,名照湖镜,于此俯览群山,远眺太湖,令人心旷神怡。[1]

  6天平红枫

  天平山的红枫,学名枫香,叶呈三角状,植株较其它几处高大,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近些年来,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00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观。这些枫香树,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一样,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出现绿丛中一株红。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嫩黄、橙红、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似如鲜花争艳,为树冠之花,人称“五彩枫”。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丹枫烂漫。

标签: 白云泉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