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说到古代诗人,人们便会联想到在其身上不乏充满烂漫主义色彩,放荡不羁或者风流韵事方显其才情本色。而白居易的风流韵事,当属“素口蛮腰”的传奇是炙脍人口,广为流传了。
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晚年的白居易沉迷歌舞,乐此不疲呢?这是诗人起伏不定的人生经历的最后释放;是诗人历经官场上的起起落落、郁郁不得志而忧郁苦闷的竭尽倾诉;是诗人最后岁月的“回光返照”!
白居易少年时代,唐朝稳定的局势给了他安心读书的较好环境。同时,唐朝的衰落也激发了少年白居易为国为民的情怀,使得他学习刻苦,二十九岁得中进士,开始步入宦途。虽然也免不了被贬、被闲置的时候,可相比李白杜甫之处境,白居易的命运却要好的多了。其实白居易半生为官,是官场的腐败让他认清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深深的懂得,在官场如此龌龊之地要想实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宏伟抱负是何等之难。
其结果是,白居易只能仰天长叹委屈求生,独善其身,但求平稳,进而诗作风格也转为闲时伤感。白居易这一时期创作的经典名作《琵琶行》开篇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尽显失望之下诗人的悲凉心境。这时白居易虽然远离唐朝都城居住在洛阳,尽管洛阳的繁华远不及长安都城,但是白居易居住此间直至去世,心里依然存在的是对离他那渐行渐远的世间喧闹的留恋和梦幻。白居易痴迷“素口蛮腰”,其真实内心并非是要蛮横的强留青春、霸占美好,而是出自真心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因为在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里,白居易曾经有过儿女为一男四女,但是等来的结果都是白发人过早的送走黑发人,老天仅仅给他留下一女的悲惨命运,他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久有彻骨之痛。所以白居易到了晚年,他只能依靠着妓乐诗酒来麻醉自己,不堪回首那挥之不去的伤心往事。其实这也是历史给一代至伟诗人白居易最后人生的一个最适合的注脚。
标签: 白云泉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