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读唐诗·之十三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如同一幅清淡别致的画面,有声有色。除了第一句比较写实,毫不讨巧之外,其余的句子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楚竹”之类实在是过于修饰,反失其真,比如画眉过于精细而失真的脸。好在“欸乃”句把整个诗句都盘活,似乎山水之绿是由“欸乃”而来,然而实际上是由于人的出现,才使这风景变得可爱可亲起来。有了这句话,前面的精致和后面的抒情,说“无心云相逐”,都变得悠远深长。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故家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似剑芒”的比喻已经显得突兀,接下去“割愁肠”的结果更让人猜想不到。接下去的想象更上层楼,凭空里变成了“千眼菩萨”、“千里眼”,很难说是非常精到的想象和表达,只能说有这样奇伟的想法令人惊叹。这首诗可谓浪漫主义到了极点。以后闻一多表示最好能够化身太阳,每昼夜绕地球一周,也能够望见故乡一回,表述方式似乎要好得多了。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琅琅上口,如同歌谣一般,正是白居易所渴求的诗词效果。然而,一般的咏物诗,却要寄托深远的内容,的确非高手不办。“何必奔冲”之问,实在因为知道“不得不”奔冲之实。我觉得,与其解读为对社会不平的感慨,不如理解成诗人对自己的喟叹。
标签: 白云泉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