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品诗词名句 悟文史知识

非凡网 55 0

品诗词名句 悟文史知识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活的升华。那些传诵不衰的千古绝句,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因此,在近年的文综高考试题中,以诗词为素材来命题,一直是传统的“保留节目”。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从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五个方面设计了这套综合习题,以作引玉之砖,供同仁们在教学时参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据考证,这首词作于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在政治上处境很不得意,和弟弟苏辙有七八年没团圆,心情很郁闷。但词的后半阕却表达了词人喜爱人间生活的情感。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充满了人生哲理。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表明 (B)

  ①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②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挫折,必须学点唯物辩证法

  ③要排除心中郁闷,必须学会写词

  ④文学是哲学的形象艺术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产生“月有阴晴圆缺”原因是 (D)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月球的自转 D.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

  3、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了 (A)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④

  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我国古代 少数民族在 生活的情形。 (D)

  A.羌族 宁夏平原 B.羯族 黄淮平原

  C.匈奴族 江汉平原 D.鲜卑族 河套平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请根据该诗回答5——6题。

  5、唐诗和寒山寺分别属于 (D)

  A.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6.“姑苏城外寒山寺”表明了文化景观的哪些特征 (B)

  A.功能性 B.空间性

  C.时代性 D.可移动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回答7—8题。

  7、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B)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8、近代学者王国维把审美意境分为“有我之境” 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上题所引杜诗便是“有我之境”之一例。据此,下列有关明月的诗句中同属“有我之境”的是 (D)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根据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回答9—10题。

  9、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欢度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D)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10、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月相与中秋之夜月相相符的是 (D)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C.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D.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牛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句中“明月”是指 (B)

  A. 上弦月 B.满月 C.下弦月 D.新月

  12.“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作此诗的意图是 (D)

  A.为项羽失败鸣不平 B.崇拜项羽

  C.肯定南宋王朝的现行政策 D.讽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偏安江南

  1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是我国著名文学家__所写,它形容的是__风景。 (D)

  A.李白 庐山 B.杜牧 黄山

  C.白居易 长江 D.韩愈 桂林山水

  《卖炭翁》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回答14—16题。

  14、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所体现的思想方法是 (B)

  A.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B.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

  C.系统分析的思想方法 D.历史发展的思想方法

  15、“心忧炭贱愿天寒”表明了炭的贵贱是 (D)

  A.由天气决定的

  B.由需求决定的

  C.由卖炭翁的伐薪烧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D.受市场上炭的供求影响的

  16、“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一交换过程对我们的启示是 (A)

  A.市场交易活动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B.市场主体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

  C. 市场交易活动必须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D.商品自身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根据此诗回答17—19题。

  17、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

  A.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B.同一客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客观事物

  D.认识事物要从实际出发

  18、之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哲学上说,主要是因为   (A)

  A.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 B.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同

  C.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D.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 (B)

  ①到庐山旅游,最好在外围仰视

  ②到庐山旅游,在山中观赏无多大意义

  ③峰峦之雄伟峻秀,惟远眺可得

  ④观赏位置的不同,会造成视野范围的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同是写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形容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王勃则描绘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据此回答20—22题。

  20、上述这种现象体现了             (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是 (C)

  A.动态美 B.形象美 C.色彩美 D.听觉美

  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诗句的意境是 (D)

  A.景观欣赏只能远远地观赏

  B.景观欣赏只能静静地观赏

  C.景观欣赏只能从一个角度观看

  D.景观欣赏宜动静结合,以得其神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内蒙古河套平原以北)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据此回答23—24题。

  23、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认识正确的是 (A)

  ①说明我国北方夏短冬长

  ②说明冬季风在“胡天”强劲而影响时间长

  ③诗句反映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该诗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反映的气候条件是一样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从哲学上说明(C)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回答25—27题。

  25、这一诗句的哲学寓意是 (B)

  A.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外因的作用不容忽视

  D.黑暗与光明总是相伴出现

  26、诗句反映的地形是 (D)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丘陵

  27、在园林中为了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意境,常采用的构景方法是 (B)

  A.框景 B.障景 C.借景 D.透景

  唐朝王之焕有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后来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分度玉门关。后人有写道“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根据这则材料回答28—30题。

  2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B)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2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D)

  A.东风 B.西风 C.冬季风 D.夏季风

  30、下列对左宗棠的认识正确的是 (B)

  A.西征新疆叛乱并完全收复了新疆

   B.兴办洋务,是近代开发新疆第一人

   C.主张在新疆设省,并出任新疆第一任巡抚

   D.西征新疆,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却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千凿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根据此诗回答31—32题。

  31、“千凿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 (D)

  A.板岩 B.砂岩 C.大理石 D.石灰岩

  32、《石灰吟》蕴涵的哲理是 (A)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不起作用

  C.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崇高的理想对个人的成材起决定作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公元817年游庐山时,写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依据上述材料,完成33—35题。

  33.白诗描写的景色,从哲学看,表明 (C)

  A.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阶段

  B.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34.下列历史现象不可能在白居易写这首诗时发生的有 (B)

  A. 庐山脚下的庐州,商客云集,日本人、朝鲜人、西域人等络绎不绝

  B. 诗人盘费充足,携有金银、纸币,甚至还有“孔方兄”

  C. 民间饮茶成风,白居易、刘禹锡品酒斗茶,诗兴盎然

  D. “回鹘衣装回鹘马”颇受欢迎

  35.白诗中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分布规律 (C)

  A.经度地带性 B.纬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常地带性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根据岳飞《满江红•写怀》中的词句回答36—37题。

  36、“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中的“靖康耻”指(B)

  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

  37、“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 (D)

  A.匈奴统治者 B.契丹统治者

  C.党项统治者 D.女真统治者

  根据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回答38~39题。

  38、“坐地日行八万里”体现的哲理是 (A)

  A.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C.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D.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利用规律

  39、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C)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W,7°N

  40、下列诗词作到了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是 (B)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阅读毛泽同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群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据此回答41~43题。

  41.该诗所描绘所的战役是 (D)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2.“宜将剩勇追群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理是 (C)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43、关于大江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沿线有以能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基地

  B.沿线有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C.大江入海口水盐度最高在8月份

  D.大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连接南北,形成了我国目前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并能江海联运

  根据毛泽东1935年10 月所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回答44~46题。

  44.诗中“远征”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B)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不够强大 D.王明分裂党中央的结果

  45.“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强渡金沙江、大渡河时,该地区的河流水文情况是 (B)

  ①河流流量大 ②有结冰期

  ③河流流域面积小,落差大 ④含沙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46. “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7.“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 (B)

  A.甘英出使大秦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人藏 D.张骞通西域

  48、陈毅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的“十年”是指 (B)

  A.1925¬——1935年 B.1927——1937年

  C.1935——1945年 D.1939——1949年

  49.“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C)

  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③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 ④革命英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会形成巨大的革命力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体现了 (A)

  A.人具有自然属性 B.人具有社会属性

  C.社会性制约自然属性 D.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根据此诗回答51——53题。

  5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5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常被用来形容过去的一些昂贵商品现在变成了大众消费品,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A.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B .大众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C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D. 商品市场日益繁荣

  53.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讽咏的是 (B)

  A.西汉王国势力衰落 B.士族势力的衰落

  C.春秋时期王室的衰落 D.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D 6.B 7.B 8.D 9.D 10.D 11.B 12.D 13.D 14.B 15.D 16.A 17.A 18.A 19.B 20.C 21.C 22.D 23.A 24.C 25.B 26.D 27.B 28.B 29.D 30.B 31.D 32.A 33.C 34.B 35.C 36.B 37.D 38.A 39.C 40.B 41.D 42.C 43.D 44.B 45.B 46.D 47.B 48.B 49.C 50.A 51.B 52.A 53.B

标签: 励志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