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案:这是一篇旧稿,写于2008年7月暑期,当时想在别处发表,但是没有如愿,后来就忘掉了,现在翻出来重读,有点意思——有些观点经过金融海啸,似乎更加必要。发表出来,供批评!
这几天读一本“闲书”,是北岛的新作《青灯》。这本书主要是记人记事的,北岛是诗人,记人主要是记文化人,记事主要是记有关诗歌的“盛事”。书中一个段写到美国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名字叫柏罗依特(Beloit),只有3万人,位于伊利诺伊州和威斯康辛州交界处。过去以生产造纸设备为主,后来工厂纷纷倒闭,这个小镇也就衰败了。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个小镇的衰败肯定是因为一次产业转型,大概由于制造业的空壳化,这里的支柱产业——造纸设备企业或者转移,或者倒闭,于是,人去楼空,小镇衰落下去了。但是,问题是柏罗依特镇为什么卡在那儿,没有成功实现产业专业呢?据说,这个小镇还有一所大学柏罗依特学院,成为造纸设备的研发中心也不是没有可能?或者,为什么没有新的高端产业被成功引进替代低端的制造业呢?
于是,我想到了珠三角目前面临的产业转移问题。据报道近一年珠三角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外迁潮和企业倒闭潮,情况之严重,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环保标准提高、劳工保障制度实施、人民币升值和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等多方面的成本因素叠加所致。可以说,珠三角的制造业目前面临生死大劫!这是长期扎根珠三角的港台企业和外资企业面对的残酷现实,也是广东经济面对的严峻挑战。我们看到,最近广东在这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主要的思路一个是“双转移”,即所谓“.腾笼换鸟”——将低端产业转出去,高端产业转进来。另一个是产业升级——从制造向研发,从贴牌向自主品牌升级。这两个思路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但是如何不被“卡”在这儿,成功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转变依然是非常紧迫的问题摆在珠三角面前,等待解决。
不论是“双转移”战略,还是产业升级,都面临一个“历史积淀”问题,也就是产业的延展性问题。比如,一个地方原来是生产鞋子的,这个地方的历史积淀就是“积累”了许多生产鞋子的人才、资本、经验和技术,如果现在要对这些企业进行转移,那么转入的高端产业应该与这个“历史积淀”相适应才能够有发展前途。如果这个生产鞋子的地方,产业都转移出去,引进一批生产芯片的高端企业,这个地方过去的积累毫无用处,这是一个浪费,而生产芯片的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环境等这里又不具备,芯片企业在这个地方难以发展。其实,越是高端的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环境的要求越高,其转移(转入)成本就越高,转移(转入)所依赖的条件就越苛刻。至于产业升级,它是一个长期培育以及自然发育过程,有其独特的“生长”机理,有时候人为的“善意”的干预,反倒会对产业升级的自然过程造成破坏,不利于其顺利“开花结果”。另外,产业升级依赖的不仅仅是政策面的支持,更需要制度,甚至文化环境的长期“滋养”,比如,自由的人文土壤,公平的竞争条件,民主的政治环境,等等。
过去,珠三角遇到过多次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挑战”,但是,都是只刮风,没下雨,没有多少实际因素逼迫企业和政府真正转变思路,更新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必然要遇到的这个“后现代”问题。目前,这个挑战不期而至,真正降临,珠三角是否能够完成这次“浴火重生”,现在还真不是下结论的时候。但是可以确认,这是一次真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革命”。首先,需要的不是仅仅是操作层面新的口号、新的提法,更为重要的是观念、思想方面新的理性思维和制定方案方面的科学精神以及审慎态度。其次,产业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产业转型的人文制度环境在这次转型中必须认真对待,长远战略必须代替短期政策措施在这次转移和转型中扮演主要角色。北岛在他的文中没有说出柏罗依特小镇衰落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这里的产业转移转出去,“腾”出了“笼子”,但是没有“换”进来“新鸟”——没有转入新的高端产业,剩下一个空笼子,没“鸟”可换。还有一点,这里的企业没有机会完成升级,倒是在浴火中纷纷死亡——破产了。因此,北岛说那个地方街道特别空旷,市中心特别萧条!
北岛说那个地方由于企业破产,或转移,人们纷纷失业,犯罪率很高,最发达的“新产业”是贩毒业,成了中西部的毒品集散地。但奇怪的是人文尚存,有许多喜欢诗歌的人,因此,偶尔举办国际性的诗歌节。当今,诗歌已经变成了颓废精神的产物,如此说来在那个充满大麻和可卡因浓烈味道的地方,朗诵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诗歌,倒也是一个很相宜的地方。
2008年7月
标签: 励志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