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迟来的情书
作者:白光炜
讲述人:英子(化名)
编辑:薛辉
大姐是蓝田人,名叫英子,今年 40多岁。如今的她,有着爱她的老公、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然而,在她心底,一直隐藏着一段往事,不时泛起波澜,隐隐作痛。她让我写这篇文章,是给那段遗憾错过的爱情故事留下一个美好的纪念,给自己的心灵寻求一份安慰,同时,也想给蓝田一位老人(退休老教师,讲述人的老师,也是文中男主人公的父亲)解开一个多年前留下的心结。
她希望这个故事,那位老人可以看到。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些年,农村年轻人成婚相对较早,尤其漂亮、优秀的女娃,会早早被人看上,上门提亲便是家常便饭。那年,二十岁的英子已经到了订婚、结婚的年龄,她美丽大方,活泼开朗,非常讨人喜爱,所以,早早就有人“眉”上她了,当然,“眉”上她的不止一个,但都被她敷衍或拒绝,在她心里,是反感那种素不相识就让人上门提亲、说媒的传统旧俗。
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这一次,媒人又来上门提亲,还没说明对方情况,她就表示拒绝,却禁不住媒人和父亲的再三劝说,终于答应在媒人家见对方一面再说。她勉强同意去相亲后,媒人说了对方情况,巧不巧,委托媒人上门提亲的不是别人,正是她情窦初开时,心中唯一的那位白马王子。男娃叫小刚(化名),是学校里当年的一位小帅哥,比英子高两届,英子上初一时,小刚上初三,英子对小刚的印象是:学习好,年级尖子生;瘦瘦的,高高的,麦子色的皮肤,脸上架一副眼镜,是那么文气。那时候,应该有很多女生都偷偷喜欢小刚吧,英子就是其中一个。在英子的心里,小刚是那么优秀,肯定会考上大学的。暗恋和初恋,已经在英子情窦初开的内心里萌生,平时活泼好动,热情张扬的英子,一见到小刚,心会怦怦跳,脸会红,想多看他几眼,又不敢直视,只是悄悄地、远远地瞟一眼那个心中的王子。英子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在篮球场、校门口、上学和放学路上,偷偷留意过小刚的身影,然而,就是这个曾经让自己魂萦梦牵的学长帅哥,竟然在多年后让媒人到自己家提亲来了,这让英子突然变得兴奋、激动、又忐忑不安,这天晚上,她失眠了,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下一个天亮,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一直拒绝和别人相亲,就是因为在等待这个白马王子的再次出现,她甚至觉得,自己从现在开始,并不再讨厌相亲这种曾经自以为陋习的旧俗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英子和母亲一起去媒人家相亲,去见他心仪已久的帅哥哥。她的心,忐忑而激动!她想,他或许是喜欢她的,要不怎么会让媒人来提亲,她又想,或许他根本就不记得她了,相亲只是家人的主意或者媒人的怂恿,她又觉得自己泼辣、好动,在农村人眼里就是“匪事”的女子,这位帅哥很可能会不喜欢她。事实证明,好的坏的,她各猜对了一半。
前文已经交代过,主人公小刚的父亲,是英子的老师,其实让媒人到英子家提亲,并不是小刚的主意,而是小刚父亲的主意,正因为他是英子的老师,可能早就看好这位聪明美丽的学生,所以到了儿子的适婚年龄,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英子做他未来的儿媳。
但小刚对提亲、相亲的事并不热心,他也和英子一样,是反感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他渴望的爱情和婚姻,是彼此倾心两情相悦,而不是通过这样“绑架”的方式在一起,所以注定,小刚和英子的相亲,会以尴尬开始。
英子抱着一腔火热的爱慕之情来到小刚的面前,却发现小刚并不热情。英子回忆说:“他去得比我早,静静地坐在房里面的角落里,我们进去后,相互客气地寒暄几句,媒人和母亲就出去了。或许他对这场相亲多少有些成见,虽然他做了自我介绍,说明了自身情况,但我能觉察出,他笑得很勉强!”
谈及过去,小刚对英子是有印象的,小刚记得英子的名字,记得当年她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蛋,剪着短发头。小刚当年有没有喜欢过英子不得而知,按常理推断,应该是没有的,那时候英子还小,在小刚眼里可能就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也许因为小刚对相亲行为心有成见,让英子感受到了小刚内心的抵触和勉强。英子是一位心性耿直的女娃,心里搁不住事,在两人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中,英子大方地告诉小刚,这次相亲,是父母亲的意思,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要用如此的形式,找自己的另一半。
没想到的是,这一席话竟然引起小刚的共鸣,消除了他的成见。原来对面这个女孩是跟自己一样被“绑架”来的,这让小刚产生了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觉,心结一旦打开,话匣子也就打开,小刚的脸上洋溢起笑容,眼睛里也放出光彩。
小刚的想法和英子出奇的一致,跟对方聊天,就像在照一面神奇的镜子,照见的不是面容,而竟然是自己一模一样的内心。英子曾无数次想象自己和找到的另一半,一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会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会音信常来,情书互赠;会携手同游,笑傲红尘,然后,他们再彼此恩爱、相敬如宾地走进婚姻生活,从此白头偕老,祸福与共。这个时候,英子多么希望与眼前这个人长相厮守共度一生。
而此刻,英子在小刚心里,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有点印象的小丫头,如今的英子,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小刚对英子,在这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已生出了浓浓的情愫。
交谈过后,小刚对英子说了一段话,让英子后来一直觉得,这是一份郑重的承诺。小刚说:“你把西安干活的地址给我,我会给你写信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也去城里,我们一起打工。”当时小刚父亲的决定是让他在一所学校教学。
就这样,小刚和英子完成了双方父母及媒人交给他们的相亲使命,虽然以尴尬开场,但收场,却是超乎想象的完美。他们留下通信方式,以期进一步了解对方,发展这段感情。
之后,英子去了西安打工,几个月里她一直有点魂不守舍,每天都想着那天小刚说的话,想象着以后很可能要与小刚共度一生,心里就一阵阵甜蜜,然而,天天盼着小刚的信来,却总是等不到,又让她心里很忐忑:难道小刚又认识了别的更好的姑娘?难道他把我忘了……?越等不到来信,英子就越是胡思乱想。
几个月后,英子回到家里,母亲告诉英子,那个给她和小刚说媒的媒人来过两回,问英子愿意不?英子很奇怪,既然留了地址,为何 都没有给她写?当初他给她的承诺为什么就石沉大海?英子一遍遍地问自己,问得越多,她的心就越多疑惑。英子后来说:“胆小懦弱的我从来没想过去找他,当面问他一句为什么?”的确,平时大大咧咧、性格外向的英子,在面对爱情,尤其面对小刚的时候,确实是胆小懦弱的,正因为这样,英子一直把自己关在后悔的牢笼里,每每提及,悔不当初。
时光荏苒,但对这时候的英子来说,每一天都是那么难熬。又过了半年后,英子从同学口中无意间得知,小刚订婚了!这对英子是个沉重的打击。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英子一直在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试图安慰自己,但没有一个理由能让她给自己憋在心里的疑惑和委屈找一个出口。英子常常怀疑自己在做一个很长很长噩梦,梦醒了他的白马王子就会出现,拿着他期待已久的来信或情书出现在她面前,她盼这个噩梦早点醒来。直到小刚订婚的消息传来,英子终于面对现实,她不得不告诉自己:梦做完了,是到该醒的时候了。
然而真的就醒了么?醒了就能忘却么?事实是,越想忘记,就越难忘记,英子说:“我曾无数次不由自主地幻想过,我和他将来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在家里听他念诗,听他读小说……”
也许,最凄美的爱情,不是不爱,不是背叛,而是明明相爱,却因一念之差、一纸之误而错过,而这一错过,就是彼此的一生,甚至是阴阳两隔。
“七个月后,我去村里的商店里买东西,商店里的人告诉我,有 ,来了很久了,只因你没在家,怕是哪个男娃给你写的信,不敢给你捎家里!”说这句话的时候,英子故作平静,但她的心在滴血,有时候,揭开谜底比永远蒙在鼓里更让人悲痛。
信是小刚写的,大意是:“非常抱歉,你给我你在西安的地址装在衣服口袋里,母亲洗衣服时洗烂了,只好写信到你村上,望见谅!那次相亲我发现,在我心中的小丫头,竟然长大了。当你热情大方地告诉我不想以相亲的形式走进婚姻,令我敬佩,你得体的应对,令我开怀,你甜甜的笑脸,使我无法忘怀。望来信留下确切地址,我们进一步交流,书信也好,一起逛大街也好,都是我向往的!”
英子看着这封信的写信日期,顿时泪如雨下。信是七个月前写的,七个月前自己日思夜想翘首以盼的信原来在这里,信里写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答案,小刚是爱自己的,这是英子收到的第一封情书,确是让她最痛苦、最难以接受的情书,只因为这封信躺在那个商店的七个月里,对英子来说,已经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如果说小刚订婚的消息已让她痛苦万分,这封迟来的情书,更让她痛不欲生。
讲到这里时,英子伤心地说:“无数次想起小刚,我都会哭!”
从此,在英子心里,小刚成为一场梦。这场梦如影随形,让英子一直活在悔恨中,英子是个极其善良的女孩,她从不怨小卖部的人没有早些给她这封信,而是恨造化弄人,恨自己不够勇敢。很多时候,她一个人偷偷看着小刚的信,一遍遍落泪,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年年如是。除了悔恨和怀念,她也在乡党和同学之间,小心翼翼地搜寻着有关于小刚的一切消息。
有一年,英子听同学说,小刚也在打听自己过得好不好!也许在小刚心里,这个女孩一直没有给自己回信,也是一个大大的疑问。英子知道小刚多年后还牵挂着自己,心里顿时温暖如春,顷刻间又泪如雨下。
一年后,英子托旁人打听,想知道小刚过得好不好,其实一个人真正过得好与不好,旁人又岂能看得清楚!英子说,两个相邻的村子,十几年间谁也没见过谁,误会终究无法澄清!不是不愿澄清,是英子不想让小刚也陷入和自己一样的悔恨的深渊。
五年后,英子再托人打听,小刚有宝宝了,他依然是小学老师。这一年,英子在心里许愿,她的愿望很简单:只要小刚过得幸福,过得比自己好,就好!
然而,事与愿违,就连英子唯一对小刚的祈愿,也终要破灭。
十年后,英子再打听时,听闻小刚生病了,身体不太好,可能是当教师常年粉笔灰进入了肺部,不时咳嗽,这时候,小刚的儿子还没长大。英子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难过,她想去看看小刚,却终究没有鼓起勇气。
二十年后的一天,农村过事,英子去出门,英子的同学让一个熟人捎英子回西安,得知同学的熟人和小刚是一个村时,英子再次打听,却惊闻小刚已经离世,是三个月前走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甚是凄惨,家中老父悲痛欲绝,儿子当时也只有十五六岁,还未成年。
英子回忆说:“得知他离世的那一天,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家,那一夜我失眠了。”
英子说:“如果当初,我主动一点,给他写封信,或者亲自跑去问他,就不会有这么多误会。”
英子说:“如果当初,拿到信后,就算他已订婚,我也应该找他说明情况吧!”
英子说:“如果当初,那封信没有寄到小卖部,而是寄到我家,多好啊!”
英子说:“如果当初他有我的地址,到城里来找我,他不当教师,也许就不会染上那样的病,然后我们一起在城市打拼,一起在城市里生活,多好啊!”
只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这天,英子找了个无人的角落,声嘶力竭地呐喊:“再见了,我爱恋过的学长,再见了,和我相亲的帅哥哥,再见了,我心中的大学生,再见了,我心中的男神。”
她又流着泪沙哑地啜泣:“还未来得及和你一起交谈,你就走了;还未来及和你一起逛大街,你就走了;还未来及和你看一场电影,你就走了。你走的时候,可曾有过不舍和眷恋?你走的时候,可曾也像我思念你一样对我思念?你走的时候,可曾记起我们未曾兑现的誓言?”
如今,小刚的父亲还健在,英子不知道昔日的这位老师如何看待当年的自己,是否觉得当初是自己没有回信辜负了小刚?英子告诉我,她觉得自己挺愧对这位老师的,她让我写出这篇文章,除了以这种方式让自己解脱、释然,还有个目的,是希望老师能看到这篇文章,解开当年的心结!
写到这里,故事基本完成了。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金庸武侠小说中“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的郭襄,我们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中的英子,有着郭襄敢作敢为的女侠风度,面对爱情,却与郭襄一样隐忍和委屈自己,爱得何其单纯,又是何等的小心翼翼?!这样的人,心存的,往往是真爱,是大爱。我喜欢这样的爱情故事——也许一辈子很短,只够爱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很长,只要真正的爱过一个人,也就够了!
写完上面这段话时,手机随机播放到很久以前录制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听着听着,恍惚觉得泰戈尔的这首诗(是否泰戈尔所作仍有争议),就是为英子和小刚而写的:
白光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没有交汇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翱翔天际
一个却深潜海底
标签: 凄美的爱情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