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但凡伟人志士都带有传奇色彩的成长过程,多少值得我们探究些。中国古代的文人尤其波折多劫无论社会动荡与否,疑惑政治上、经济上失意或萧条。再加上文人天生的(多愁)善感,造就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伴随这一点,在混乱中更能创作出一些经典的作品:苏东坡被贬黄州才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范仲淹谪居邓州才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而在巾帼中唯一不让须眉的词人非易安居士莫属了。
李清照的词读来让人总会联想到林黛玉,虽不比林之孤傲,却也措辞清瘦。千古多少愁人怨事,不及易安的“ 愁”,这种愁会激起人们的同情(据李敖考证:李清照自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她一直寡居独住,并未改嫁!)。试想,在南宋那个摇曳的小朝廷下,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横刀立马报效国家,李清照虽一吟赋诗词的丹青女,犹有裹尸疆场的气魄。有首词为证:
“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让人读来不觉心头一震!李清照的诗情画意随丈夫去世,一路的颠沛流离使得十年的金石研究也尽数毁去,怎不痛心?何时何地何境,我们的女词人都不会再有丈夫陪伴的感觉了。我们的女词人,除了愁还是愁,我们能要求她做什么呢?
人生的境遇不尽相同,却也有些关联,由易安居士我想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他面对种种的不如意,不仅仅停留在“ 悲”的层次上,他开始悲观一切,开始着手生与死的抉择了。静庵先生的哲学受叔本华的思想影响深刻,而叔本华的哲学却被人们公认为“ 悲观哲学”,这这或许又是导致大师自沉湖底的原因之一吧。在这我想用“ 哀莫大于心死”来分析他和女词人的不同态度,细品大师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心先于躯体而死的,对此我曾有诗记之:
心悲文殇于世沦,华韶不容泪斑痕。纵身一跃涟波起,片纸曲词化为尘。
人死了一切都不复存了。带着他一生的心血著作和对生活的绝望!和静庵先生相比,易安居士虽说也是消极的,却谈不上大的悲观。遭逢数变,渐渐的失去了依靠,只剩下诗词了,于是“千古一愁”的李清照的“ 愁”态便通过她的诗词浮现在我们眼前了。这一切复杂心理或许从她那首 《如梦令》中便可窥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经过一夜的风雨后,词人当然希望“海棠依旧”了,词人的思想是不希望“绿肥红瘦”的,有点喧宾夺主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事与愿违的,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矛盾所在。怪就怪“ 雨疏风骤” ,这“雨疏风骤” 岂不也是词人自己所遭受着的吗?也怪自己一味沉浸在欢快中了,没想到雨来风袭时,只落的个“浓睡”换来“绿肥红瘦”的代价。所料不及的事情又怎么有预见呢?伴着这一切,词人“ 愁” 其了一生!
李清照
标签: 李清照词《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