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剧本 儿童微电影剧本《致北京 .女孩》期盼投资人 筱锡芳

非凡网 370 0

  一、儿童微电影剧本《致北京 .女孩》内容简介

  本剧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商业局干部徐黎英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三个女儿。只得把孩子们放在隔壁邻居.居民小组长江伯伯家搭餐,时间为一年。在江伯伯家里,孩子们自立自强,学雷锋做好事,赢得了江伯伯的好评。

  在江伯伯家里,孩子们自觉学习,朗诵了李季的诗歌《致北京》。姐仨十分向往: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北京啊。大姐单小娜安慰两个妹妹:等我们长大了,一定能去北京的。

  几十年后的2000年,小娜姐仨带着各自上中学、大学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再次朗诵了那首著名的诗歌《致北京》。

  二、《致北京 .女孩》的卖点和关键词

  1 卖点

  剧本展现了当代儿童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当代儿童自立、自强,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优秀品德,以及热爱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赞扬了家人之间,邻里之间的纯真感情。

  2.关键词:雷锋精神 臂章 缠足 水烟筒 亲情

  三、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1964年的湘南小镇上。商业局干部徐黎英夫妇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三个女儿,只得把孩子们放在邻居、居民小组长江伯伯家搭餐——在江伯伯家解决午饭和晚饭(时间为一年)。并叮嘱大女儿、11岁的单小娜要照顾好两个妹妹,学会管理自己。

  “六一”儿童节的那天下午,从学校参加歌咏比赛回到家的单小娜和单小佳在看《少年文艺》,她们的左臂上分别戴着少先队干部的臂章“二道杠”和“三道杆”。小妹单小娇告诉母亲徐黎英,大姐小娜在学校任领唱,二姐小佳是少先队副大队长,在合唱队任指挥,自己什么都不是,徐黎英鼓励小娇向两个姐姐学习,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小娜姐仨告诉妈妈,学校歌咏比赛的第一首歌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第二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徐黎英告诉三个孩子,她们的爸爸要去农村蹲点,一年以后才能回家,自己也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加班,没时间照顾她们了,只能在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天陪她们。叫她们到对门的邻居江伯伯家吃午饭和晚饭,并叮嘱她们在江伯伯家多做些家务,别给人家添麻烦。

  小娇不愿意,说不自由。在小娜的说服下,最终同意。小娜问早饭怎么解决,徐黎英告诉她们,早饭到妈妈单位食堂吃。

  在食堂吃过早餐的姐仨,主动把吃过的碗送进伙房,炊事员老旷叫她们快去上学,自己收拾 饭厅。

  江伯伯家只有两口人:江伯伯和她70多岁的婆婆肖娭毑(奶奶)。肖娭毑小时候缠过足,走路一摇一摆的。

  在居委会任居民小组长的江伯伯对工作认真负责、热爱集体,但过于严厉,终日没个笑脸。单小娜姐妹仨很不适应。

  初到江伯伯家的那一天。午饭桌上,小娜和小娇被江伯伯训了一顿: 吃饭爱跷二郎腿的小娜被江伯伯用筷子的另一头敲了一下:“吃饭翘什么腿?!哪像个妹子!”7岁的小娇爱挑食,用筷子在菜盘里扒来扒去,被江伯伯也敲了一下:“夹自己身边的菜,不要把手伸那么长!别人还吃不吃?!”敲得小娇直想哭。

  吃过午饭的小娜和小娇在坪地散步,小娇含泪对姐姐说,不想在江伯伯吃饭,江伯伯那么凶,她害怕。小娜安慰她:我们听话,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支持,一年很快就会过去的。

  星期六的晚上,徐黎英带着三个孩子在电影院看了神话故事片《马兰花》。

  回家的路上,姐仨背着剧中的经典台词: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议论着剧中的女主人公:大兰和小兰。小兰勤劳、美丽、善良,大兰好吃懒惰,以狼为友。姐仨都不喜欢她。

  江伯伯爱抽烟,铜质的水烟筒,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不离手。姐仨常纳闷:女人怎么也抽烟?

  性格内向的大妹单小佳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每次吃过饭,小佳总会帮肖娭毑收拾碗筷、打扫卫生,深得江伯伯的喜爱,常夸她是小兰。批评不爱做家务的小娜象大兰。

  一天, 小娜跟着同学们上山摘茶包、茶片,忘了回家的时间,只好在同学梁启凤家用稻草铺地借宿了一晚。中午回到家的小娜,被江伯伯撞见,又挨了批评:“昨晚干什么去了?!把两个妹妹丢在家里,不像话!”

  回到家后,小娇问姐姐什么是茶包?能吃吗?小娜告诉她们,茶包是茶树上的一种果实,又叫茶波波,很好吃,给她们也带回来几个。小娇听说,兴奋不已。

  一次,为响应学校的号召:学雷锋,做好事。江伯伯要求姐仨参加居委会开展的爱国卫生、灭“四害”活动。规定每人每天完成200—300只灭蝇任务。并把家里打扫干净,争取评为“最清洁”家庭。因为居委会会经常检查卫生的。

  小娇问江伯伯:什么是“四害”?为什么要消灭它们?

  小娜告诉她: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都是四害。这是老师说的。

  江伯伯告诉姐仨:。 因为这些害虫生长在湿热的环境,在夏季很容易传播疾病,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为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所以要消灭它们。

  在灭蝇中,小娇问姐姐,如果自己完不成任务,怎么办?小娜安慰她,姐姐们会帮她共同完成任务的。

  几天后,姐仨如期完成了灭蝇任务。不仅使自己的家门口贴上了“最清洁”的标签,也把江伯伯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江伯伯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改变了对小娜的看法。

  一天晚上,小娜检查小娇的作业,小娇提出疑问:姐姐,你又不是老师,怎么检查我的作业?

  小娜骄傲地告诉她:因为姐姐是中队学习委员、又是三好学生标兵。小娇朗诵了诗歌《致北京》:

  在我们美妙的语言里,

  再没有什么比你的名字更加动听;

  在我们祖国的地图上,

  还有哪里能像你吸引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们这里,把那些去过北京的人都叫

  幸福的人……。

  诗毕。小娇无限向往地问:“姐姐,北京远吗?”

  “北京在北方,离我们这里很远。”

  “北京漂亮吗?”

  “当然漂亮了,我们的语文课本第一页不是有北京.天安门的照片吗。

  “姐姐,我们什么时候能去北京啊?!”

  “我想,等我们长大后,一定会有机会去北京的。”小娜无限憧憬。

  深夜,熟睡的小娜被小佳推醒,说是小娇不见了,两人四处寻找,最后在床底下发现了裹着被子熟睡的小娇,两人哑然失笑。小佳说,小娇就像是“夜间杀手。”睡觉也不老实。

  一年以后,姐仨离开了江伯伯的家。

  那一天,离开江伯伯家的姐仨不禁欢呼:“我们自由了!乌拉!乌拉!(万岁 俄语)”

  徐黎英从街上买回来两只刚出窝的小鸡,叫孩子们在暑假期间好好喂养。一来可以培养姐仨爱劳动的好习惯,二来也可以了解小动物的可爱之处。

  小娜问妈妈,小鸡怎么喂养。小佳说,小鸡不仅吃米饭、菜叶,也吃苍蝇、蚊子,徐黎英告诉她们,还可以挖蚯蚓给小鸡吃,那样它们会长得更快些。姐仨如获至宝,精心喂养。她们带着小鸡上菜地挖蚯蚓,带着小鸡上床睡午觉。几个月后,小鸡渐渐长大。

  小娇拿着小母鸡下的第一个鸡蛋给妈妈吃,徐黎英爱怜地对她说,娇娇最小,鸡蛋应该给你吃,这也是你们的劳动成果啊。

  有一天,小娜带着两个妹妹从妈妈的包里拿了一角钱买水果糖吃,被徐黎英发现。徐黎英大为恼火,罚三个女儿跪搓衣板。小娜和小佳乖乖地跪下,小娇则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绝不下跪。徐黎英气极,教育孩子们:“钱是妈妈刚发的工资,妈妈正准备存银行的。一分也不能动!”小娜主动认错,承认钱是自己带着两个妹妹拿的,表示下次再也不敢了。

  事后,徐黎英给孩子们讲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小娜、小佳说,这个故事老师讲过,徐黎英生气地道:知道!你们还这么做。

  小娜说,妈妈对不起,我们以为拿自家的东西,不算什么。徐黎英告诫孩子们:一个人从小沾染了不良的风气,如果不及时纠正,将来必犯大错。

  姐仨表示:今后一定向雷锋叔叔那样,做个诚实、透亮的孩子。

  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肖娭毑欲出门倒马桶,被徐黎英全家看见。厕所在坡下,徐黎英带着孩子们,脚上绑着稻草,在山坡上一字排开。风雪中,她们像传递接力棒那样,帮肖娭毑倒掉马桶,刷洗干净。老人感激不尽,流下了热泪。

  小娇问妈妈:肖娭毑为什么是小脚?真可怜。徐黎英告诉孩子们: 在我国古时候,女孩子在四五岁时,就开始缠足,就是用长布条,将四个脚趾连同脚掌紧紧地捆住,大拇指除外,即所谓的“三寸金莲”。

  小娇问:“她们痛吗?为什么要缠足?”

  徐黎英告诉她,当然痛。古时候,人们认为,女人有一双小脚,这就是美。

  小娇红着眼圈说,美什么美啊,肖娭毑走路摇摇晃晃的,叫人心疼。

  上学的路上,小娜姐仨帮助拖煤车的工人师傅推车,小娇不慎滑倒,小娜鼓励她,向雷锋叔叔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坚持,就是胜利。两位过路的叔叔看见,也过来帮忙。在叔叔的帮助下,大家齐心协力,把煤车推上了陡坡。工人师傅不住道谢,小娜姐仨挥手:“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快迟到了,姐仨疾步向学校走去,雪地上留下了她们一串串的脚印。

  远处,高音喇叭里,《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旋律响起......。

  几十年后的2000年,40多岁的小娜姐仨带着各自上中学、大学的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合影,再次朗诵了那首著名的诗歌《致北京》。

标签: 儿童爱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