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内涵赏析

非凡网 45 0

  如 梦 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读】

  1.经常记起那回在溪亭游玩直到太阳落山,喝得大醉忘记回家的路。很晚了,游兴满足了,小舟因误划入了荷花深处。努力划呀,努力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了起来。

  2.常常记起在溪亭的那次游玩。 六七月天气,我和朋友(小何)一直玩到太阳下山,陶醉在家乡那湖光山色里忘记了按时回家。谈得很投机,很尽兴,划着小船往回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不知道是因为天黑还是他有意,小船划进了一大片荷花丛中,停了下来。密密匝匝的荷叶把我们俩同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绝开来,四周围静悄悄毫无声息。。。。。。 这个静谧的地方既让人喜欢,又让人紧张。心在狂跳着,脸红腾腾的。我们大概都意识到,此时此刻,来在这样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有说话。

  太安静了!静得叫人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一阵清风吹来,荷叶在耳边发出呼啦呼啦的声响,似乎能够闻到荷花的清香。一切是那么美好,又是那么突然。。。。。。

  怎么办?怎么办?

  我努力做出些声响,掩盖内心的羞涩,他也努力把小船划向岸边。扑啦啦,栖息在湖边的一群水鸟受惊飞了起来,我们惊到了它,他也惊到了我。看不清那是些什么鸟,应该是鸥鹭,至少我希望它是,因为我想起来鸥鹭忘机这个典故。不管怎么样,他是第一个走进我内心深处的男人,以后我和他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无所不谈。这种感觉难以形容,它是那种酸酸的浪漫。。。。。。

  【扩展阅读】

  大凡与荷、“合”, 藕、“偶”,莲、“怜”,有关的诗词,好些都和爱情相关,是文人表达爱情的主题之一。这里的藕花分开解读,藕:荷叶;花:荷花。通篇隐去了“荷”,难免让人猜想“何”性男子的存在。

  不知归路乃“忘机”,惊起鸥鹭乃“有机”,高妙隐于此。

  不晓得这篇词作中,作者究竟有没有喝酒。凭感觉,应该是没有。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么藕花有没有呢?只能说:“也许有吧”,但在词人心中一定是存在的。

  把这首小词解读成这个样子,独立的看很牵强,很有个人主观色彩。但是正如我在序中写的那样,她的词的解读需要新的理念,当我们把她后来有关藕花的词作联系起来,大体上就会明白。

  初恋,顾名思义就是说,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第一次尝到“情”的滋味。初恋是无可非议的,他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如初生的朝阳一样美好。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论,谁没有过少年时初恋的美好回忆?

  初恋是刻骨铭心的,是单纯的爱,纯洁的爱。有人会为初恋去力争到底,有人是迫不得已地离开,其实都是放不下那份感情。

  很多人都会常常回忆起自己的初恋。

  附: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渔家傲·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渔歌子·李珣

  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忆旧游慢·荷花 宋 赵以夫

  爱东湖六月,十里香风,翡翠铺平。误入红云里,似当年太乙,约我寻盟。叶舟荡漾寒碧,分得一襟冰。渐际晚轻阴,修蒲舞绿,倦柳梳青。 娉婷。黯无语。想怨女三千,长日宫庭。六六阑干曲,有玉儿才貌,谁与看承。柔情一点无奈,频付酒杯行。到夜静人归,凉蟾自照鸥鹭汀。

  忆旧游慢·荷花 宋 赵以夫

  望红蕖影里,冉冉斜阳,十里沙平。唤起江湖梦,向沙鸥住处,细说前盟。水乡六月无暑,寒玉散青冰。笑老去心情,也将醉眼,镇为花青。 亭亭,步明镜。似月浸华清,人在秋庭。照夜银河落,想粉香湿露,恩泽初承。十洲缥缈何许,风引彩舟行。尚忆得西施,余情袅袅烟水汀。

  前调·朱淑真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赏析】1

  这是词人写给父亲和家人的一封公开信,内容是“我恋爱了”。

  《如梦令》,古时词牌名称。后唐 庄宗自度曲,词云:「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或云:「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载此词。」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见毛氏【词学全书】)考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迭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此外本调复名﹝晏桃源﹞,更名﹝比梅﹞。

  【赏析】2

  这首小令读来朗朗上口,清新优美,曾选入小学课程,是人们了解李清照诗词的入门课程。但是,我们今人是否真正了解其中的美呢?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同下一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如画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那秋九月水边壮阔美景。李清照的词用心品读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想象一下吧:远处,溪亭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那里有词人没有写,但又必然存在的景致:广阔的湖面反射着夕阳的光辉,湖面是红色的,天边的落霞是红色的,二者融为一体一色。。。。。。近处,荷花盛开的六七月天里,一只小舟载着情窦初开的两少年摇荡着,惊起来一群水鸟。。。。。。二人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的妙趣。

  细细揣摩,二者区别仍然很大。王勃是怀才不遇的青年,而李清照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因此王勃留给我们的画面是悲壮凄凉,而李清照留给我们的画面是恬静深远。同样的渔舟唱晚,一个悲秋,一个怀春,心境的不同,我们自会有不同的领悟,这是有文化传承的华夏民族的一大幸事。

  古人讲“意在词外”,词人达到那样的境界不易,我们领悟到也不易。

  【赏析】3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1098年春,16岁的李清照与家人在山东济南历下老家沿水路赴东京汴梁(今开封)和她父亲团聚。

  这首词的大约写作时间是1098年春天到1099年七月初七前这段时间。

标签: 如梦令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