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封存古人,他们身上有很多我们还没有搞清的东西。李清照是大师,婉约派词人,名冠古今,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果真如此吗?
我认为,诗词平手偶尔也出佳作,诗词大师偶尔也出败笔。李清照属于哪一种?她到底是借诗而名还是借势而名,她爸爸可是在朝为官的。我认为值得研究一下。
一,什么叫诗词。
要想把主题说清楚,必须先把【诗词】概念说清楚。查了一下百度,解释的不甚合理,下面说说我对诗词的个人理解:
诗词是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要用独特的文体来体现。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华丽,这是和其他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本质区别。所谓华丽就是高大上。因此,还可以说诗词就是追求高大上的艺术形式。包括:
(一)具有华丽的内容。包括:
1,是叙述事实的平台。事实包括:人、物、景。这点和其他艺术形式没啥区别。
2,是专门寄托华丽感情的平台。是用借人借物借景的方式来抒发的。
叙述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总体核心。所谓华丽,就是以将感情提升到境界和灵魂的高度为目的,可以极度夸张。
(二)具有华丽的结构。这是诗词的手段。包括:
1,华丽的外观。包括:
(1)要使用大量的华丽辞藻(又叫美词)。因为,华丽辞藻有两个特点:
第一,一般都能提高作品的档次。
第二,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诗词的点睛之笔往往由美词来完成。
再换个说法,诗词就是秀美词秀功力的艺术形式。但也不是一句俗语(大白话)不能有,只是俗语不能成为诗词的主要构成方式,它的出现是对美词基调的优化和调剂,如果与美词衔接美丽必然会构成一个美句。
(2)精炼的语句。每句话的字数不多但含义丰富,并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各语句字数一致的就是诗,不一致(长短句)的就是词。
因此,诗词的定义是:具有华丽辞藻和精炼语句的艺术形式。
2,华丽的语感。表现为:强烈的节奏感,就是用高低、长短、顿挫的语调体现感情起浮;强烈的上口感,就是朗朗上口符合说话习惯,易让激情迸发出来。创造华丽的语感需用两种手段:
(1)格,就是格式,主要是对语句的字数和顿挫的要求。
(2)律,就是韵律,主要是对语句之间押韵和平仄的要求。
语句的格式和韵律,简称格律。真正的诗词朗读起来是有强烈乐感的,甚至可以引吭高歌,这是押韵平仄带来的效果,是区别于其他文体和其他国家诗词的关键之处。一首诗词如果丧失了押韵和平仄,他的外表再华丽也丧失了诗词性质。因此,律就成了语感的灵魂。因此,诗的定义是:语句字数一致的押韵;词的定义是:长短句之间的押韵。
满足上述要求的才叫诗词。华丽的语感是诗词结构的核心,是决定这首诗词能否引吭高歌、能否让人铭记、能否流芳百世的关键因素。还可以这样说,在诗词中,华丽语感的重要性可以和华丽感情的重要性平起平坐。
因此,诗词的最终定义是:具备华丽外观和华丽语感的,体现华丽感情的艺术形式。核心就是华丽高大上。
二,将诗词还俗会是什么结果(个人观点)?
就是将华丽型降格为朴实无华型。只能在华丽的结构上动手术才能办到:
(一)先降华丽的语感(不能唱了),这就是散文,属【诗词型散文】。
(二)再降华丽的外观,将辞藻变成语句将短句变成长句,这就是【一般型散文】。
(三)将一般型散文继续还俗,这就是【叙事文章】。
结构降一格感情也跟着降一格。一般情况下,散文和文章抒发的感情是不会达到诗词那样夸张效果的。因此,诗词和散文的辩证关系是:散文是诗词还俗后的艺术形式;散文经华丽转身后就是诗词。
朴实无华不意味着一个美词没有,只是美词不能成为文章散文的主要构成方式,它的出现是对文章散文的优化和调剂,使得该文更具档次性和点睛之笔。这就要求美词与俗语之间要衔接恰当,共同把意思表达清楚。
因此,诗词、散文、文章是三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承担着不同职责,相互不能串通。如果你非要追求朴实无华就请到朴实无华那里去寻找(散文或文章),别在诗词里混。如果你非要追求华丽,只能到诗词中去寻找,朴实无华是无法办到的。说极端点,诗词就是用美词美句美律堆砌而成的艺术形式,机械的堆砌也叫诗词。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5.4运动后诞生了一种现代体诗,又叫新诗或白话诗。对这种诗到底怎样定位?一句大白话被拆成数段,然后分上下层来表述,连最基本的格律都不要了,华丽的外观就先别提了,最起码语感乐感得有吧。没有语感乐感还能叫诗吗?充其量也就算是【词形散文】而已,连诗的影子都看不到。你看白话诗有几篇能流传的!?
第二,诗句朴实无华,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更好吗。这也叫接地气呀?柳永就是把宋词市井化的第一人,一些名人紧随其后,也包括李清照奶奶。但按照前面的标准这种词最多叫高水平的散文而已。进一步说,宋代的一些著名词人写的很多都是散文,也包括李奶奶的词。诗词它就不是接地气的东西。
三,李清照到底怎样出的名?
在我国,一个人能否出名由下列背景因素决定:家庭、官场、特殊的身份、个人成就。
(一)关于奶奶的家庭背景。其父李格非身兼两个身份:朝廷命官和苏轼的弟子。这就意味着李格非最起码在当时的宋代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知其父便知其女。再按照我国的传统门第观念解释,其父文采出众其女也应该文采出众,这是奶奶出名的源头。到了这份上想不出名都难了。
(二)关于奶奶的官场背景。
奶奶没做过官,但父李格非和夫赵明诚都是朝廷命官,我国古今都有官官相护的传统,官官相护少不了相互吹抬他人的儿女和女人。奶奶被吹抬还是有可能的。这是奶奶出名的加重项。
(三)奶奶的特殊身份。
古代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念过几年书的不多,更别说什么诗词歌赋了。奶奶能识文断字就很与众不同了,再写上几首诗词就更一花独秀了,封个“千古第一才女”也不过分。不过这“第一”也只是鹤立鸡群的“第一”,因为大部分妇女都处在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因此不具备什么特别之处。但这足以成为奶奶挤进名家行列的敲门砖。
(四)个人成就。
1,奶奶的诗词水平到底如何?按照学者的总结,奶奶的诗词有较强的家常语和白描的味道。我认为,这是古人没有搞清楚何为诗词的缘故。意味着奶奶相当多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较有水平的散文而已,有的甚至就是庸庸的散文,以《声声慢.寻寻觅觅》等作品为代表。但其中也确有少量佳作流芳百世,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代表。因此,奶奶的诗词水平属于平手偶出佳作一类。
2,由于我国民众有“风闻议事”(对事实进行包装)的传统,导致了许多造神造鬼运动,奶奶的少数佳作和名家头衔就成了造神运动很好的工具,这才有了傲立鹤群的“千古第一才女”的神称,连那些才华横溢的老爷们都不在话下了。
家庭因素、官场因素、女性因素、诗词概念不清等因素,足以让奶奶神名远扬,这些统统可称为借势而名。因此,奶奶的传说就是一个传说而已。传说大概分三个步骤:
第一,奶奶先借势而名,后借名而神。
第二,神已造出,神的庸作就是佳作。比如那《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此的白描且韵律不搭的笔法,却被历代评为上乘佳作。尤其是当中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代名家们一直叫好,更少不了当代大师的追捧。
首先请问:这符合诗词的语感吗?这白描也太离谱了吧。
再请问:奶奶的身世够得上凄惨吗?其家境殷实充其量也就是些许坎坷而已,谁的生活不是这样尤其是那个年代。金兵南犯破京,奶奶仗其家族背景和名人效应结局还是很不错的。这样看来奶奶又有“作悲”之嫌了,就是自作多情的意思。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东西。
另外,按照中国式的理解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常人这么写一定叫俗不可耐、没文化;名家这么写就一定是朴实无华、白描、恰到好处、千古佳句。这是个什么道理!?佳作就是佳作,当庸作也成佳作时,此人必登峰造极成仙人。
第三,仙已造出,仙的生活就是仙境。
首先,奶奶被封为“酒仙”。
奶奶爱喝酒,关于酒的佳句也不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东篱把酒黄昏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等等。从句中可以看出,奶奶不但好喝,而且一喝就醉一醉就是半天,从中午到黄昏从年轻到年老。这不就是酒鬼吗?但这是李奶奶,自然就成酒仙了。你别说酒是文人墨客惯用的笔法未必她真这样。这是专家考证出来的,她确实这样。
其次,奶奶被封为“赌神”。
奶奶好赌,这也是专家考证出的。我估计也就是奶奶手气好,多胡几把牌而已,也不排除有众人让牌之嫌。又是酒又是赌这不就是赌徒吗?赌能成神,这得需要多么高超的赌技呀,可史料上也没见奶奶赌技高超的记载呀,我估计也就是经常玩玩而已。但这是李奶奶,赌赌就成神了。
人借势而名,词再借人而名,人词都名就是神,“千古第一才女”就这样造就成了。至此奶奶便身着“皇帝的新装”走进我们的历史。质疑新装是要付出代价的。
纵观奶奶的一生,确实有才但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邪乎。我们应从新打破文化传说,像打破武术传说一样。
标签: 如梦令 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