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刘禹锡韩愈关系很铁,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遗族(长子周六)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公元785年,13岁的柳宗元与当时的高官,
兵部郎中杨凭的女儿订婚。796年,24岁的柳宗元与杨凭之女完婚。三年后,媳妇难产去世。以后,柳宗元没有再娶正室。柳宗元与杨氏感情特好,经常怀念发妻杨氏。多年后,他回忆起自杨氏死后十八年“家缺主妇,身迁万里。谤言未明,黜伏逾纪”的沦落生涯,无限伤感涌上心头。
柳宗元丧妻后,虽未正式再婚,但曾与地位较低的妇人同居,生有多个子女(周六,周七,和娘,)。这是屈服于封建社会伦理观念(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当时等级制度的结果。
唐代严等级,重门第,法律禁止良民与贱民通婚,良民中士族(贵族)与庶族(平民)也难联姻。柳宗元虽遭贬,但终究还是“吏”,六品官,受封建等级的制约,续娶要考虑门当户对。由于永州地处蛮荒,难觅士人之女;即使遇到适合的女子,谁又愿意与负罪的钦犯结亲?
柳宗元写信给朋友说:“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这里,要说一下和娘,和娘生在长安善和里柳氏旧宅,其母身份较低,地位卑微,可能是侍妾或外妇,故子厚拘泥于礼,未敢公认。那么,在和娘出生时,柳宗元还未遭贬谪,为什么不寻士大夫门第和姻呢?这就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了。杨氏故时,柳宗元已经27岁,在当时已经是中年大叔级别的年龄了,你说柳宗元母亲着急不?所以,作为名门望族的卢氏就在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时,临时撮合了遗传机制。没想到,侍妾生的是个女孩。
柳谪永州时,和娘已五岁,柳宗元抛开顾虑,带着她南下,和娘其母没有跟随来永州,当有原因。
柳在永州曾同一女子共同生活,由于属非“士人女”,所以没有正娶为妻。柳的事实婚姻,囿于当时的等级观念没有公开,这是今人不能加以苛责的。柳的堂弟宗直,一直跟随柳在永州、柳州生活,不幸英年逝,“知在永州,私有孕妇”,留下未正式婚配的“孕妇”。可见在唐代,这类事情较为普遍。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柳宗元在永州的续娶乃马雷五之姨母,并随柳一起到柳州,共生育四个小孩,两男两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记载:“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柳宗元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长子周六,年四岁;次子周七是遗腹子;大女儿殷贤不到十岁;小女儿应比周六大些。
题外话:
柳病逝前,曾分别给刘禹锡、韩愈写信托孤、编辑文集。柳为官清廉,家无遗财,是裴行立为孤儿寡母筹措了丧葬费用。一直和柳生活的表弟卢遵于次年七月将其归葬于万年县先人墓侧。柳的四个子女托付给卢遵、刘禹锡、崔群、韩愈照顾。
因为柳宗元生前的政治遭遇与死后的寂寞状况,他的子女情况不甚明了。比较清楚的是,刘禹锡抚养的是周六。据李浩先生考证:柳告,字用益,即周六,由刘禹锡抚养成人,“于咸通四年登进士第,还曾官仓部员外郎。”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历代名人书法碑刻。特别是该村60余户人家,260多口人,95%以上的均为柳姓,只有几户异姓是1946年实行土改时安置的贫雇农。专家将西文兴村古建文物群命名为柳氏民居,198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柳宗元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