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孟浩然的“春晓”吗?
张庆路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被许渊冲教授译为: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这首唐诗描写春天夜雨后放晴的晨景,诗人在诗中通过听觉、感受与联想、想象来写景抒情。事实上,诗人在这首诗中是采用了西方文学所谓的“意识流手法(stream of consciousness)”。请看诗人当时的“意识流”:春天的早晨气候温暖宜人,人就变得懒散好睡,诗人一觉醒来发现天色已亮。这时他听到窗外鸟儿悦耳的啼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由鸟啼声他联想到鸟,由鸟联想到鸟栖的树,由树又联想到树上的花。忽然间他记起了昨夜曾风雨交加,因为联想到昨夜的风雨声,他猜想必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花朵被打落在地了。孟浩然的“春晓”就是以激发读者想象力的四句诗引导读者的思路顺着上述意识流线路自然流畅又合乎逻辑地流过他们的心田。但许大师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评:1、原诗的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被许译为“春天的这个早晨我正躺在床上,一直到听到鸟啼声我才醒来。”这两者能是一回事吗?首先原诗并没说,也没暗示诗人是被鸟啼声叫醒的,许译有点自说自话。其次,许译既无“春眠不觉晓”中“不觉晓”的内容,也无“处处闻啼鸟”中“处处闻”的内容,原诗的意境在许译中荡然无存。而把原诗好端端的两句强行合并英译为一句,这种做法也不妥。(我们姑且不论这句译文时态的正确与否) 2、原诗的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被许译为“一夜的风雨后,落花有多少啊!”这两者也不是一回事。请注意原诗的“风雨声”,这“风雨声”才是激发诗人和读者想象的关键,也是前后的转折点和连接线。没有了这“风雨声”,你是不是觉得许译的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和the fallen flowers来得太过突然?这两句许译文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感觉,让人觉得它和前两句内容完全脱节,不知所云。 综上述两点可基本判定:许大师的这首英译“诗”和孟浩然的“春晓”完全对不上号。
标签: 孟浩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