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情切问梅花——王维《杂诗·其二》赏析

非凡网 139 0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字摩诘,祖籍祁州(今山西太原),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9年(721)中进士,累官至给事中;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时接受伪职,乱平,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工诗善画,兼通音乐;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并称“王孟”;苏轼称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亦擅边塞诗。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杂诗”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王维写过三首《杂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久住异乡的游子,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旦遇到故乡的人,总想向他打听清楚。可故乡的风物人事那么多,该从哪里问起呢——

  “你从故乡来,该知道故乡的事情吧。你来的那一天,雕花窗前的冬梅开花了吗……”

  诗人首二句简叙相逢:异地他乡,两个人不期而遇,交谈中得知彼此竟是同乡——你是从故乡来的!你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吧!“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溢于言表;一个“君”字,包含着无限的欣喜和亲切;一个“应”字,又包含着迫不及待的期盼之情;两次用“故乡”,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更能体现思乡情切的心理。诗人仿佛在说:离乡既久,不知故乡现在怎么样了,今天遇到你真是太好了!快!快!快给我说说故乡的情况吧。

  末两句具体提问:“来日”,来的那一天;“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寒梅”,冬天开的梅花;“著花”,开花。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问家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等问题,而是平平常常地问——你来的时候,雕花窗前的冬梅开花了吗?

  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这里的“寒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每时每刻都“长在”故乡的怀抱。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远山……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问话平常,而意蕴无穷,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诗人的心志或志趣,都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

  全诗语简意丰,诗味醇厚,虽然没有对景物进行细致的刻画描摹,但依然能让我们产生“诗中有画”的美妙感觉。是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含蕴无穷的思乡佳作!

  其实,一个人对故园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久居异地,思念故园,故园的亲朋旧友、人情景物,一草一木无不时时浮现于脑际而渴望了解。初唐诗人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就写过一首五言古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王绩从朋旧孩童、宗族弟侄、旧园新树、柳行疏密、茅斋宽窄、瘦竹寒梅、渠水石苔、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王维的这首诗显然受了王绩这首诗的影响,但王维问乡人,不象王绩至详至尽,他撇开故乡与之有关的诸多的人、事、物而独问寒梅,把寒梅作为他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点。这被典型化、被诗化了的寒梅是作为他故乡的一种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的,因而诗意含蓄、韵味无穷。而王绩的这首终究是质朴平淡有余而含蓄蕴藉不够了。

  余试以诗解之曰:

  他乡遇故知,相询解乡思。

  风物万千种,妙问梅一枝。

标签: 王维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