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鸟鸣涧》鉴赏
张广修
▲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夜深而静,人闲而眠,轻风吹拂而花落,春山静寂而无声。不!春山没有静寂!动响不会停止!看哪,月亮姐姐轻轻地、轻轻地爬上了树梢,熟睡的鸟儿突然被惊醒。不好!有情况了!它惊恐地飞窜出巢,绕涧鸣叫,向同伴们报警告急!
▲鉴赏:《鸟鸣涧》一诗,是对宇宙间动响与静寂关系的真实描述、科学揭示。为了提高对于此诗的鉴赏水平,有必要对于动、静、声响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作些概要了解。
一、“安静”的定义。“安”为会意字,从“宀”从“女”。“宀”指房屋即住所,“女”指女人即妻子。古时男人,经常外出,服役、征战,南跑北奔。妻若随夫行动奔走,诸多不便;夫若弃妻远走他乡,男女心情波动,相互挂念、思念。男人出发之前,若为妻子建造好房屋,使她有个固定不动的住所,则可妻子定居在家而不走动,夫妻双方亦无顾无忧而心不波动了。这种的状态就叫“安”。故《尔雅》说:“安,定也。”凡固定不动的状态都叫“安”。据此可知,“安”字从一开始,就与“动”字形成反义对待之词,安则不动,动则不安。现今“安心”、“安稳”、“安定”、“安如泰山”等词,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诗句,其“安”字皆为固定不动之义。
关于“静”字,东汉•许慎《说文》:“静,审也。从青争声。”即是说,“静”字从“青”、从“争”。“青”指蓝色的“青天”,“争”指两人抢夺一件物品。两人停止争夺而不动,凝神共审蓝天,则叫“静”。据此可知,“静”亦为“动”的反义词,故《增韵》释“静”:“动之对也。” 东汉•许慎《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指出“安”即“静”,“静”即“安”,两个为同义词。因此,某物停止而不动的状态,可说“安”,可说“静”,日常口语中多“安静”并称。
二、声响相关
(一)声响的定义。《礼记·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意思是说,物若不安静而动的话,会发出声响。即是说,声响是由物之动而发出的,物是声响的本源,物动是声响的机制;声响是物动的现象,凡物只要动,则必有声。声的发出状态叫“响”,响不离声,通常合称“声响”。声的可听状态叫“音”,音不离声,通常合称“声音”。声响的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而不谐和的叫“噪”。由于声响、声音,是由物“动”发出的,“动”与“静”相为对立,因此,只要有动有声,则无安无静。
(二)声源及其分类。声响的来源,称作“声源”。声响按声源的分类方法,目前还不太完善。据《庄子·齐物论》记载,我国古代有一类叫“籁”的管乐器,分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种:“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就是说:地籁为单管多侧孔类的吹奏乐器;人籁多管,每管一音,类似排箫;天籁的具体形制尚不清楚。后来,“籁”成为一切声响的代称,例如:人口吹奏出的声响叫“人籁”,风吹孔穴发出的声响叫“地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统称“万籁”。据此,自然界的所有声响,按其来源,可分为天、地、人三籁。
一是天籁。天籁指太阳、月亮、星星、地球等各种天体运动发出的声响。星震学研究认为:宇宙中各种天体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它们在运动时都可发出相应的声响。例如:恒星转动时发出的声响,“像是打铃声” [1] 。宇宙中的寒、暑、湿、燥、风五气,它们在流动变化时发出的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冰雹声、雷电声等;空气即使不流动,它们仍在进行无规则的震荡,发出微弱的“白噪声”[2] 等,这些声响,也都属于天籁之类。
二是地籁。地籁有狭、广二义。狭义的地籁指地球转动时发出的声响。据有关资料记载[3]: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返回时,听到了 “刺啦刺啦”的地籁声。后来,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卫星在太空中录到了地球的“尖叫”声。据说至今,各国卫星录下的“地球之声”有1万多条。广义的地籁之声丰富多般,诸如:地震、火山爆发、冰山崩裂、巨浪、海啸等发出的巨大响声,汹涌澎湃的潮涨潮落声,江、河、溪、沟的水液流动声,鸟鸣、兽吼、驴喊、马叫声,各种植物枝叶动摇声等等,均属之。另外,房间内的墙面、顶棚、地面以及其它设备在其反射过程中发出的“混响声”等,亦属于地籁范畴。
三是人籁。即人类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声响,诸如:工厂里轰隆隆的机器声,田野里咯啦啦的割麦声,军营里哒哒哒的练武射击声,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街巷里商贬的叫卖声,公路上的车辆奔跑声,歌舞厅中的歌舞声,广场上的说笑声,等等。另外,人体生理性的心跳声、呼呼声,病理性的耳鸣声、咳嗽声,等等,皆属人籁之类。
(三)声波及其分类。现代声学研究认为[2]:声源体发出的声响,是以波的形式,借助于气体、液体或固体等弹性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种波式称作“声波”。可听声波的特殊情形叫“声音”。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大声音越高。频率的单位叫赫兹,符号Hz。人耳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又称亚声波),这两类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在此,特别强调一下次声波。次声波具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声源广泛[2] [4]。天籁中的大陨石落地、空中湍流、狂风暴风、电闪雷鸣、磁暴、极光等;地籁中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海上风暴、波浪击岸、水中漩涡、高楼和大桥摇晃,以及狗吠、虎啸、大象踏地、鳄鱼求偶等,均可发出次声波。例如有的地震学家用地震检波器能够监测到地球转动时,持续发出“隆隆”声或“呼噜呼噜”声,活像地球在“打鼾”[3] 。人籁中的导弹升空、火炮发射、轮船航行、汽车争驰、鼓风机、搅拌机、扩音喇叭、某些乐曲、甚至劳作举止等,在其发出可听声的同时,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次声发出。
二是传播遥远[2] [4]。次声波由于频率很低,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衰减,再加上其波长往往很长,因此,其传播距离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远得多,能传到几千米甚至十几万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全长十多万公里,历时108小时。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内新地岛进行核试验激起的次声波绕地球转了5圈。
三是穿透力特强[2] [4]。次声波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连最坚固的钢筋水泥建筑物、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等都能穿透。
四是危害性特大 [2] [4] 。次声波的穿透力特强,不需要人们通过耳朵“听”入体内,而可以直接穿入人体腹内。入于体内的次声波,能与人体的某些脏器如心脏等产生“共振”,从而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甚者损伤人体的脏器结构,轻者使人头晕不宁、烦躁不安、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精神沮丧,甚者能致人耳聋、昏迷或者猝死!有人认为,晕车、晕船的发生,就是由于车、船在运行时伴生的次声波引起的。笔者曾遇到不少人向我反映:一向睡眠良好,某夜突然心烦不安地失眠几个小时。这种不适的发生,也有可能是次声波作的祟。
(四)声音的大小。表示声音大小的单位叫“分贝”,记作dB。一般认为[5]:0 -20 分贝的声音几乎感觉不到,很静;20 -40 分贝的声音犹如轻声絮语,称得上安静;普通谈话的声音相当于40 -60 分贝;声响再大,就会影响人的健康了。人的睡眠环境的安静度,以小于20分贝为理想,40-50分贝的噪声,就有可能使人难以入睡或从熟睡状态中被噪醒。
(五)宇宙间动响与静寂的关系。
由于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世界处于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运动之中,而运动是声响的发生本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命题:在物质世界中,动响是永恒的、普遍的,因而是绝对的;安静是暂时的、特殊的,因而是相对的。可以没有安静,但不可以没有声响,没有声响的绝对安静是不存在的。据《每日邮报》4月5日报道[6],在美国南明尼阿波利斯市有一间人造的“绝对安静”的“无声密室”,消音效果高达99.99%。任何人只要在其中呆一会,就会出现各种幻觉,而常人最多只能在其中呆45分钟,就会因无法忍受而匆匆逃离!美国人乔治·米歇尔森·福伊在其《零分贝:寻找绝对的安静》中说[7]:“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被定义的。声音由分子摩擦分子产生。如果我们自己的身体都在制造噪音,唯一远离噪音的方式就只有死亡。”
三、睡眠相关。
(一)睡眠的定义。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高等脊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的、自发的、可逆的静息状态,叫“睡眠”[8]。中医典藉《黄帝内经》中无“睡”字,多将人的睡眠称作““瞑”。眼睛闭上叫“瞑”,这个“瞑”字,其科学含量比“睡眠”一词高了许多倍。这是因为:《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心脏为“君主之官”而“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天地的最高主宰叫“神”,人的神明出于心脏,故心脏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君主之官”了。
《素问、解精微论》说:“夫心者,、、、目者其窍也”。“窍”即洞眼子,相当于屋子上的窗户。也就是说,人的两只眼睛,是心脏通往外界的窗户,心脏所主的神明,就是通过这个窗窍而出入作息的。有句古语说:“欲知天上意,当从云中取;欲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人在清醒活动时,目光烔烔,神彩奕奕;而当睡眠后,则目闭不张,神光内隐,进入休息状态了。
(二)声响对睡眠的影响。《素问·五癃津液别》说:“耳为之听”;《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说明人的耳朵,是心脏的又一个窍。这个窍,是专门负责听声音的。白天清醒时,外界的声音通过耳窍听入心内,有利于心神对于外界有关事物的感知、认识,进而给予相应的处理。但在夜晚入睡之时,各种声响进入心脏后,则可直接拨动人的心神,干扰人的睡眠,甚者把人从睡梦中噪醒。因此,夜晚的声响,是影响睡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人们认为,影响人们睡眠的声响,主要是可听声波。其实不然,各种声波都能影响人的睡眠,其中以超声波和次声波对于睡眠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历来人们的睡眠规律。人们在夜晚睡眠以后,相关劳作活动不再进行,可听声波明显减少。但是这时,却是许多动物的活动旺期。人所听不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许多动物能够听到。例如据研究[3] [9] [10]:狼、狗、老鼠、猫、海豚、蝙蝠、飞蛾等都能听到超声波,鸟类和大象、水母、鲸、河马、短吻鳄等都能听到次声波。人们入睡之时或入睡以后,当这些动物遭受到超声、次声的骚扰而惊动不安时,其飞窜声、惊叫声等,则会翻山越野,穿堂入室,顺从人的耳窍,振拨人的心脏,扰乱人的神明,干扰人的睡眠了。
在开懂关于声响和睡眠的基本知识以后,回过头来欣赏一下王维的《鸟鸣涧》,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四、《鸟鸣涧》修辞手法。
修辞学上有个“映衬修辞法”,其特点是[11]:前后有两个话题,构成映衬关系。映衬又叫衬托,即以某个事物为主体,再以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衬体(陪衬),从而使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按主体事物与衬体事物间的关系,可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主、衬体事物性质相似者为正衬,相反者为反衬。笔者经验:阅读反衬型诗词时要特别注意:两个话题中的事物,哪个为主体,哪个为衬体,要审辨准确,否则,若把主体、客体“身份”认错,则会把整段文章的内容全部误解了。审辨的方法,切忌以话语的先后次序为依据,而应根据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理的内在逻辑,语句的环境,以及其他有关科学知识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判定。据此可知,王维的《鸟鸣涧》一诗,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反衬笔法,先用“闲”、“静”等词,提示春夜的表面静寂现象,随即笔调一转,用山鸟绕涧惊鸣等动态景象,揭示出夜晚的自然界中,看似安静而实不安静的客观现象,寂静是相对而动响是绝对的科学本质。为加深理解,我们在“夜静春山空”的夜晚,不妨换个立足点,假设与王维站到一起,来体会一下宇宙里的动静情况:
前曾述及,地球转动时,能够持续发出“隆隆”的或“呼噜呼噜”的“打鼾”声,据此规律,月亮在上升时,同样会有类似的“鼾声”发出。另外,海洋中的潮汐现象,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于地球,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运动,可知潮水涨落而发生的声响,有月亮的参与。月亮既能使潮水涨落而发声,那么,在其从升至落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同样地能够影响及其他有关事物而发声。总结言之,月亮初升之时,月球与地球相激相搏,必有次声发出。这些声音作用于山鸟的听觉器官,把它突然惊醒了。避险逃生是动物的本能,因此它们迅速离巢报警,飞叫不停。“夜静春山空“之时,正是人们入睡之时。此时的王维,很可能是由于山鸟时鸣而将他噪醒,他在向山听籁的无可奈何中,心含烦怨而写成此诗的。类似的古诗还有不少,如南宋•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等。
这种虽静不静、似静实噪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多见。例如农村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夜深人静,人们熟睡时,屋后树上的喜鹊叽叽喳喳地争打起来,闹得人们睡而不安。人们说是喜鹊争打夺巢,气的直骂,有的人甚至拿起竹竿,要去把鹊窝捅掉。其实,喜鹊各有自己的窝巢,天黑时是各居其巢的,不存在“夺巢”。所以惊叫,可能是它们听到了某些人们听不到的“巨大”声响,引起的惊惶呼叫。
▲结语。近年来,笔者翻阅一些关于王维《鸟鸣涧》的鉴赏文章,发现到从文学界到教育学界,几乎异口同声地将《鸟鸣涧》定调为“以动衬静”,成为中国文学鉴赏史上的一个天大笑话。
参考文献:
[1] 晨风:美研究称:恒星发出的声音像铃声:
[2] 声波: 百度百科
[3] 宫乃斌:你听,地球滚动的声音 :
[4]次声波: 百度百科
[5]分贝: 百度百科
[6] 美研发绝对安静无声密室 常人最多呆45分钟:
[7]《零分贝》 绝对安静的诱惑:
[8] 睡眠: 百度百科
[9]哪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哪些动物可以听到超声?
[10]鸟可以听到次声波吗?
[11] 現代詩修辭學第十講,關於「映襯」、、、
声明:转载此文必须注明:张广修:唐•王维《鸟鸣涧》鉴赏,见:天涯社区
标签: 王维的诗句